王有鑫 趙雅婧 周光召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071)
新新貿易理論主要是從企業異質性角度出發研究出口貿易對企業和行業生產率的影響,盡管影響機制是多元的,但總的來說認為出口對生產率有利。Melitz(2003)運用動態產業分析方法,將企業生產率差異內生到壟斷競爭模型中,從理論上證明了生產率高的企業將選擇出口,生產率低的企業選擇在國內銷售,且在開展自由貿易后,市場份額會由非出口企業向出口企業轉移,促使行業平均生產率提高。Bernard et al.(2007)構建了一個包括兩要素、兩部門和兩國家的國際貿易模型來研究企業異質性的影響,發現自由貿易會提高所有國家和部門的關門生產率,尤其是對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來說。
關于出口與生產率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國內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驗證“出口自我選擇”假說的正確性(易靖韜,2009;唐宜紅、林發勤,2009);二是驗證“出口中學”假說的正確性(張杰,2009;馬述忠、鄭博文,2010)。但上述文獻主要是從水平關聯角度出發研究出口企業對非出口企業生產率的影響,通常利潤最大化的出口企業會阻止信息在同行業競爭者中傳播,但卻有一種激勵,將信息對國內上游原材料供應者和下游客戶公開,因此企業的出口貿易對行業間生產率就有兩種影響:前向影響和后向影響,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鄒武鷹等(2007)利用我國1996—2003年制造業部門對OECD國家的出口貿易數據實證檢驗了后向關聯效應,認為出口貿易有積極的后向溢出效應。陳媛媛和王海寧(2011)利用36個工業行業數據也對此進行了實證檢驗,認為水平聯系能夠顯著促進生產率和技術進步,而垂直關聯效果不明顯。
從以上研究可知,目前從水平和垂直關聯角度研究出口貿易對生產率影響的文獻多是從行業角度出發的,并不是在新新貿易理論的框架下,而加入企業異質性的貿易模型又沒有考慮行業間的垂直影響,尤其是對前向關聯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為了全面分析企業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機制,本文通過構建企業層面的水平和前后向生產鏈接變量考察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
為考察企業出口貿易的水平和垂直關聯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借鑒Javorcik(2004)和陳琳、羅長遠(2011)的研究方法,設置如下計量模型:

下標i、j和t分別代表企業、行業和時間,α代表截距項,ε代表誤差項。TFP代表全要素生產率,用LP方法計算得到。Hor代表水平生產鏈接變量,Backward代表后向生產鏈接變量,Forward代表前向生產鏈接變量。C代表其他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企業工人平均工資對數lnWage、企業規模Scale、企業存活時間Time以及出口虛擬變量Exdummy。企業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2001年發布的“Competitiveness,Technology and Firm Linkages”調查問卷數據,經過整理,最后樣本為882家企業。
1.出口貿易的水平生產鏈接變量
Horjt代表j行業在t年的出口參與度,反映企業出口貿易的水平聯系,即行業內部關聯。用出口企業的銷售收入作為權重,計算公式為:
李承乾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后,唐太宗對次子魏王李泰卻偏愛有加,“承乾恐有廢立,甚忌之,泰亦負其材能,潛懷奪嫡之計。于是各樹朋黨,遂成釁隙”。隨著二人的矛盾加深,李承乾“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名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縱兵入西宮”。李承乾企圖謀反屬于謀大逆之罪,按律當誅。唐太宗因其為皇子而法外施恩,只是廢黜其太子之位貶至黔州,死后按照國公之禮安葬。

其中,Exportit表示j行業中i企業在t年的產品出口比例。
2.出口貿易的后向生產鏈接變量
Backwardjt代表企業出口貿易的后向生產率關聯指標,反映的是j行業產品在下游k行業出口企業中的參與度,衡量下游出口企業通過使用中間投入品對上游行業生產率的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αjk是直接消耗系數,來自與本研究時間最近的《2000年投入產出表》,表示j行業的投入在k行業產出中的比重。
3.出口貿易的前向生產鏈接變量
Forwardjt代表與企業出口貿易相關的前向生產率指標,反映的是j行業的中間投入品由上游m行業中出口企業提供的份額,衡量上游出口企業通過提供中間投入品對下游行業生產率的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為出口企業,δmj表示j行業從上游行業m中獲得的中間投入占其產出的比例,同樣來自《2000年投入產出表》。
本文利用STATA11軟件對方程進行回歸。首先,通過控制變量個數對全體樣本進行回歸,具體結果見表1。然后,通過分區域和分所有制結構對企業進行分組回歸,具體結果見表2。
表1中的模型1和2是對傳統OLS方法計算出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結果,模型3和4是對LP方法計算出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結果。模型4的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全部制造性企業回歸結果
1.出口貿易的水平關聯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這與前面的結論一致,但是這一影響的系數較小,可能是因為我們考察的是靜態平衡面板數據,企業樣本中不包括那些被出口企業搶占了市場份額而被迫停止經營的企業。這樣一來,出口貿易的動態水平效應就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可能被低估。
2.出口貿易的前后向關聯都提升了行業間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尤其是后向關聯,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系數高達6.3690,說明下游出口企業通過使用上游中間投入品,極大地帶動了上游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雖然前向關聯系數大于水平關聯,但與水平效應相比影響不明顯,是因為我國出口企業多從事加工貿易,生產制成品,對下游企業拉動作用有限。
3.人均工資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人均工資提高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全要素生產率發生作用:第一,企業支付較高的工資,能夠吸引到較高層次的勞動者,隨著人力資本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獲得提升,這種工資被稱為“效率工資”;第二,人均工資增加會加重企業成本負擔,尤其是對制造企業來說,勞動成本占很大比重。為了降低成本,企業不得不增加資本投入來替代勞動投入,人均資本的增加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4.企業規模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條件率先引進吸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有能力增加科研投入和創新資金,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和拓展營銷渠道,因而能夠促進生產率的提升。
5.企業存活時間與生產率負相關。這是因為企業存活時間長,進行改革和創新的機會成本大,會缺乏激勵進行改變,阻礙新機器設備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普及應用,對生產率提高帶來不利影響。
6.出口虛擬變量系數為負,說明出口企業的初始全要素生產率低于非出口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生產率低的企業傾向于選擇出口,這與李春頂(2009)研究結果一致。
不同區域和所有制的企業由于地理位置和產權屬性的差異,出口貿易的水平和垂直關聯對全要素生產率會產生不同影響。下面筆者利用LP方法對制造性企業進行分組回歸,結果見表2。
模型5和6是分地區回歸的結果。通過觀察,得出內陸企業人均工資系數為負,說明在內陸地區人均工資提高只是加劇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并沒有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這是由于勞動力向沿海地區轉移造成的,不是企業主動追求效率工資的結果。前向關聯對內陸地區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不利,是由于運輸成本增加導致內陸地區購買中間投入品成本過高,阻礙了生產率的提升。水平和垂直關聯對沿海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要高于內陸企業,是因為出口企業大多位于東部沿海,而內陸地區多為非出口企業,地理上的便利使出口貿易對沿海企業技術溢出效應更加明顯。
模型7和8是分所有制回歸的結果。結果表明國有企業的前向關聯系數為負,上游出口企業向國有企業提供中間投入品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國有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可能是因為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尋租行為致使企業中間投入品價格過高,降低了國有企業的利潤,使國有企業生產率下降。另外,國有企業的水平和垂直效應都要低于非國有企業,除了尋租原因,還可能是因為國有企業特有的行政壟斷力帶來的超額利潤阻礙了企業創新積極性。當行業開放度提高時,競爭加劇會給國有企業帶來巨大沖擊。
本文通過構建前后向生產鏈接變量對企業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貿易的水平和后向關聯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但前向關聯效果不明顯。通過對企業進一步分組討論,得出以下兩個結論:一是內陸企業和國有企業的水平和垂直關聯效應要低于沿海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這主要歸因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和產權的清晰界定。二是發現工資和規模經濟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企業存活時間長對全要素生產率不利。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對中間投入品行業實行出口補貼或退稅,使其更高程度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可帶動上下游企業生產率的提高。第二,加強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內陸地區企業出口,充分發揮前后向技術溢出作用。第三,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減少行政干預,促進國有企業生產率的提高。
[1]陳媛媛,王海寧.出口貿易、后向關聯與全要素生產率[J].財貿研究,2011(1).
[2]李春頂,趙美英.出口貿易是否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生產率?——基于中國2007年制造業企業數據的檢驗[J].財經研究,2010(4).
[3]易靖韜.企業異質性、市場進入成本、技術溢出效應與出口參與決定[J].經濟研究,2009(9).
[4]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pp1695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