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青蘭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現代漢語“來”“去”是與眾不同的特殊動詞,是一般動詞,也是數量較為封閉的趨向動詞。
以往有關“來”“去”的研究不僅數量多,而且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世界各國語法學家一直注重綜合研究“來”“去”的語法、語義、語用問題,還有些涉及其教學方面的研究等,也重視對其與各國語言的對比研究,不過至今這方面的投入尚未得到足夠的擴張,僅限于英漢、漢日、漢韓、漢泰等,與越語對應表達的對比尚不多見。在越南,也有幾位語言學家下很大功夫研究現代越語運動指向詞一組,即“”,最典型的代表是阮萊先生,不過僅限于越語本體研究。
表1 漢語“來”、“去”當謂語的越語對應表達的使用頻率表
表2 漢語“來”、“去”當補語的越語對應表達的使用頻率表
漢語“來”的越語對應表達多數情況下為表示從某個地方到達某個地方的是同義詞),句式相同,如:
(1)父老鄉親們,日本鬼子就要來了!
(2)這時,從金黃的麥浪里游來了三個黑小子。
用于漢語存現句式里的“來”是較特殊的常見情況,因為越語相應句式是很少見的,所以其對應表達是把漢語倒裝賓語移位到其原來的位置,即主語位置(例5)或借助“có”(“有”)附和使用(例4):
例如:
(4)漁民們返航后,又來過一個顯貴的客人。
(5)從東南邊的官道上來了一輛馬車。
例4的越語對應表達與“có”附和使用;例5恢復漢語倒裝賓語的原位。
(3)然后,劊子手把你們祖爺爺架來…
(4)你們家女婿讓我帶來了兩樣東西。
(5)腆肚子男人及他們的隨從對著板房走來。
這些例子的主要動詞都同時帶上趨向補語和賓語。漢語和越語的對應表達情況復雜起來了。如果賓語是指人名詞(例3),賓語一般位于動詞和補語中間;如果賓語是處所名詞(例5的“板房”),必位于補語后面;如果賓語是指物名詞(下邊例6)可位于補語前面,也可位于補語后面:
(6)你們家女婿讓我帶來了兩樣東西。
漢語補語等同越語狀語,漢語賓語等同越語補語。為了便于把漢語的和越語的加以對比,我們把兩者的位置總結為下面的表3:
表3 漢語動詞、賓語、趨向補語之間的位置與越語相應表達的位置
2.“去”= “鬍i”
“去”通常與越語“鬍i”相對應,表示從說話人或所涉及的事物到別的地方,句式相同:
(1)娘,您快去吧。
當“去”帶上賓語時,越語對應表達有一些變化,請看例子:
(4)母親也不可能有興致帶我們去大街上觀燈。
(5)軍需副官派人去沂蒙山區買來的。
例4顯示若賓語是處所名詞,則(漢)“去+O1+V+O2”=(越)“鬍i+其它趨向輔助動詞+O1+V+O2”或者賓語可以移位,“鬍i+V+O1+O2”;若賓語是地名,情況就簡單一些,倆句子結構一模一樣(例5):“去+O1+V+O2”=“鬍i+O1+V+O2”。
“去”與由介詞結構、形容詞、動詞等充當的狀語和越語對應表達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狀+去”=“鬍i+狀”②,例如:
(6)娘,我不愿跟她去。
(7)等到隊伍遠去,她又追上去。
漢語介詞結構“跟她”、形容詞“遠”都位于“去”前當狀語,越語對應表達“”“xa”卻位于“鬍i”后面。還有下面另一種情況:
(8)嗨,該花的省不下,叫去吧!上面例子“去”為了強調目的而位移到句末:“(去)V+去=去+V”,越語里也有對應表達結構“鬍i+V+鬍i”,如例8,有祈使意義或親切的催促之義。
當補語時“去”“鬍i”的對應情況相當一致,都能表示動作背著說話人或所涉及事物移動,都有遠指的指示作用,例如:
(1)那片白綢,歪歪斜斜、忽忽悠悠地向前飛去。
當謂語時“去”“鬍i”的對應情況的出現頻率為69%(對其它趨向輔助動詞而言)和35%(對全部對應表達方式而言),當補語時分別為9%和4%。這說明當補語時“去”與越語其它趨向輔助動詞的對應情況更為普遍。
(1)來呀,快過來。(“來”當謂語)
(2)然后,她搬開母親的腿,彎腰往外爬去。(“去”當補語)
…,chui ra ngoài.
(8)婆婆的聲音在黑暗中閃爍著,槐花的香氣陣陣襲來。(“來”當補語)
(5)轉眼間便到了八月,成群的大雁從遙遠的北方飛來。
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越南人會選用與“來”“去”相應的表達方式,比如:當移位動作在離自己較近的范圍內進行或向親切人所在地進行時用“ ”(來)(例1);指出動作方向是由內向外,由暗處、狹窄處到亮處、寬敞處時用“ra”(出)(例2);相反,講究動作方向是由外向內,由亮處、寬敞處到暗處、狹窄處時用“vào”(進)(例8);表示從一個地方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或回到家鄉時用“v ”(回)(例3)等。越語“v”所表示的原來出發點還包括農村、家鄉。這與越南社會、歷史有密切的關系。很久以來,越南是一個以耕地為主的國家,所以越南現代市民大多出身于農村,至今他們一直與農村有著緊密的關系,一直當農村是他們的家鄉,是他們原來的出發點。就此原因,涉及到農村、家鄉時越語常用“v”。
上述“來”“去”與越語其它趨向輔助動詞的對應關系也存在著相異現象,即越語的對應表達自身沒有“來”“去”的指示意義。
“來”“去”多半與越語趨向輔助動詞相對應,但是其無對應表達的頻率也常見,特別是“來”“去”當補語的時候。先看例子:
(1)上來吧,都上來,蝦簍滿了,該回家了。
(2)他們跑進教室去了。
例1“上來”、例2“跑進去”的越語對應表達分別是“lên”、“ch y vào”,而“上”等于“lên”,“跑進”等于“ch y vào”,那么在此“來”“去”在越語里無對應表達。在這種情況中越語完全沒有“來”“去”所傳達的指示意義,即“來”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或所涉及對象是同向,動作是近向移動的,相反“去”表示反向,動作是遠向移動的。
上述所談的情況也相同,盡管“來”與“去”對應,“來”“去”與其它趨向輔助動詞對應,但是漢語與越語對應表達方式間突出差異即是越語對應表達中忽略了漢語的指示意義,忽略了說話人或敘述人所處的位置,也是忽略了所謂空間定向,“越語空間定向問題沒有趨向確定問題重要”。
必須刻意明確近指或遠指時,越語的動詞一般帶上指示代詞或方位詞加指示詞,如:“trên/”,請看例子:
(3)請您來,沒有別的意思。
(4)都下來,幫我這鄰居砸個窟窿。
(3)老三,進去吧。
上述例子證明其實這里的“無對應”也是相對性的。越語不是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只不過潛意識中認為對話主體之間先有默契了,不必要用言語明確表達出來,所以除了必須刻意指出動作方向的指示意義,越語不經常也不習慣使用這種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來+V”表示要做某事,刪掉“來”句子還是成立而句子的意思不變,這時候“來”起緩和語氣的作用,沒有“來”時語氣生硬。越語中無對應字詞,可以省略不翻譯(例2)或用敬語形態或用表示勸誘意義的詞來表達,如:“xin,cho phép,…”(例1)。
(1)我來幫你,他笨手笨腳。
(2)你來燒火。
“來”也可以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法、方向或態度,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來”這時候不再是趨向動詞而是起連接作用的成分,可有可無而沒有影響到句子的意思,例如:
(3)我們用這個辦法來解決問題。
(4)主要負責唱歌,用俄語來唱俄羅斯民歌。
可以看出,越語沒有一一對應的字詞,可以省略不翻譯,也可以用表示目的的關聯詞“”“bng”(越語的“”)來連接兩分句。因此在表示動作的方式方法時,就需要從語境出發,探討一個相互對應的表達方式,不能簡單地譯成趨向動詞“”。
“去”類似的情況也很多:
(5)鳥槍隊隊部,則要待飯后由沙月亮親自去選定。
(6)母親伸手去拉二姐,二姐一甩胳膊。
上組例子的“去”都表示要作某事,沒有確定動作的趨向之義,刪掉“去”時沒有影響到句子的基本意思。在這里,“去”可有可無而越語不可說“鬍i+V”。
“來”除了表示動作從某個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還表示要作某個動作,與動作方向毫無關系,代替具體意義的動詞,這時候一般與越語其它無固定的表達形式相對應,有比較高的使用頻率(表2),例如:
(1)你以為這面條來得容易嗎?
(2)可憐的孩子,你不該來呀。
“來”分別用來代替某個具體動詞并含有其所表示的意思,如賺錢(例1)、出生(例2)等。越語對應表達分別是:“”、“sinh ra”等兩個不同的字詞。那么,越語找不到與漢語“來”能夠代替某個具體動詞的一一對應的表達方式,必須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其所代替的具體動詞找出與所代替的具體動詞的對應表達。
“去”類似的情況也不多,僅限于越語表示被迫使離開某地,含有蔑視之義等罵語“xéo”“cút”等:
(3)去去,到一邊去!
xéo,tránh ra!
(4)去你媽的,誰要你等?
這現象可以單用,也可以帶上賓語,多數情況下用于無主祈使句。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了解到,“來”“去”與其越語對應表達方式雖然在語法、語義上有很多相同點,不過兩者同中有異更為復雜:相當于“”等時,“來”“去”兼示動作位移的方向和位移的空間,前者表示趨近立足點,后者表示離開立足點趨近另一目標;而越語對應表達偏重強調動作方向,忽略動作位移空間,即不能確定是趨近立足點還是離開立足點趨近另一目標,必要借用其它詞匯要素來確定空間位移;“來”“去”的越語對應表達方式省略不翻譯的情況也是兩者表達無對應的普遍特征,主要根據其緊跟前邊的動詞是單方向還是多方向來確定。兩者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是一對多的關系,所以翻譯具體的句子時需要謹慎對待,視語境做出最佳的選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語言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感情色彩、思維方式色彩。
[注 釋]
①從莫言中文版《豐乳肥臀》搜出199個用上“來”和247個用上“去”,共446個句子與從《豐乳肥臀》越文譯版所找出的對應句子的統計語料呈現為表1、表2。
②在越語里位于動詞后的成分稱為補語。
[1]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9.
[2]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6.
[4]郭莉.英語動詞“come,go”和漢語動詞“來、去”的內在指示意義比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2).
[5]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1).
[6]孫緒武.趨向動詞的范圍及意義[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1).
[7]莫言.豐乳肥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