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波
(長春師范學院 教務處,吉林 長春 130032)
實習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之一,它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論知識,培養實際應用能力,而且是學生了解社會,增強事業心、責任感,獲得本專業初步實踐知識的良好機會。實習教學是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提高實習教學效果對于完成教育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社會、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的實習教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眾多的研究人員也從各個方面考慮實習教學方式的改建,卻總因一些非學校自身可控因素的存在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習的有效性。基于此,我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實施實習教學,即將實習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職前培訓。
國外從事實習教學研究的人員普遍認為,“實習教學是一種實踐方式的知識傳授,人才培養應該重視在實際工作中的‘滾打摸爬’和‘師徒相授’,非常強調實習教學。”基于這一看法的存在,也以此看法作為依據,西方一些相對發達國家逐步制定了體現自我特點的實習制度[1]。制度中涵括了清晰明了的實習目的、豐富多彩的實習內容、多種多樣的實習方式、科學嚴格的實習管理。在國外,實習被學校、政府、公司等高度重視,他們非常關注實習效果的好壞及學生的實習考核成績,因此,實習一般會得到政府的官方保證,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去約束實習教學的順利完成。但因各個國家的體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微觀層面上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整體看來,國外的實習教學呈現出實習功能的多元化、實習內容的豐富性、實習方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實習基地穩定、實習過程的全程化等特征。
在國內,由于市場經濟的作用及高校擴招的影響,高校的實習教學工作安排愈加困難,各方面的問題也不斷涌出。有研究者從世界范圍審視我國實習教學,吸取國外的經驗,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逐步地去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從理論到實際,從思想到行動高度地重視實習教學[2]。通過對國外實習教學的研究,專業人士指出我國應“增加見習的次數和時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聯系;加強實習總結,促進專業發展”。也有學者提出建構新的實習模式,諸如模擬實習、暑期實習等。還有專家指出:“專業教育的基本教學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何協調。”如何合理地組織實習教學,如何全面客觀地總結和評價實習教學是近年來實習教學改革過程中一直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也一直沒有一種切實可行的模式框架。
國內外對實習教學研究的現狀讓我們看到,實習還完全局限在教學的意義上,但這種在教學意義上的實習觀念已不容易被實習單位所接受,尤其是在國內,很多實習單位已經把接受學生的實習當成了一種負擔,這一切都迫使我們為實習教學找一條新的出路。
職前培訓就是在“入職”之前的培訓,簡稱TBC(TrainingBefore Career)[3]。職前培訓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步入社會求取第一份工作的大學生,通過職前培訓可以讓他們對所要從事的工作有較全面的職業道德理解,并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從而能基本滿足用工方或說勞動力市場的要求。
大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中,多數以文化課知識為主,并輔以一定的專業實踐,但實踐的內容及場景與實際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性往往就造成了大學生在求職時與用人單位要求之間的距離。為了縮短這種距離,提高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求職認可,職前培訓就成為了大學生求職乃至初入職場的一個必要過程。
教學理念是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20世紀上半葉,伴隨西方教學科學化的運動,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4]的理念提出。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以學生學習效果作為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益的指標。
實習教學作為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活動,它以見習為基礎,有著包括大綱、計劃、內容設計、考核等一整套的系統,完整的、體系化的教學安排能有效地保障實習教學的順利進行。實習教學在向職前培訓轉化的過程中,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利用實習教學的安排盡可能地去完成原本在職前培訓中應完成的內容。原本的實習教學體系主要以知識付諸于實踐檢驗的出發點進行,若將職前培訓的意識融入其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對于實習教學的目的性將更加堅定,實習教學的針對性將更加明確,這也就勢必會使實習教學效果倍增,學生通過實習所學所得都將事半功倍,不可否認,這恰恰是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結果。
實習一方面是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的一項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實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驗證自己的職業抉擇的機會,近距離體驗目標工作的真正內容,尋找自身的職業差距,即“以身試水”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經驗逐步積累,但是這種提高與積累若只局限于教學內容的完成,學生思想中還會有與傳統知識接受的觀念,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必將受到潛意識中方向的禁錮,如果將實習教學轉化為職前培訓,或說以職前培訓的理念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學生實習的主觀能動性一定會增強。
另外,某些行業中所存在的不可逆性也要求實習完成,職前培訓隨之完成。就師范專業的教育實習來說,教師面對的是求知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時間就具有不可逆性,一個沒有具備這個職業所要求的基本素質的教師,一個沒有通過職前培訓得到認可的教師在登上講臺后,或許幾年后他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但是成為優秀教師的代價是什么,那就是學生的時間,仔細想想,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事實上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所以,為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代價,化實習教學為職前教育未嘗到不是社會給我們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
從1999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這種增長趨勢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工作人員的機會,并對求職人員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表1是近十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
表1 近十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表1中的數據讓我們不難想到現在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大學生為了得到相對理想的工作,就不得不在完成正常學業的基礎上,為擇業提前進行適合業界要求的培訓,以使自己具備相對全面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從而在畢業應聘時能更接近用人單位的要求,這也就是說,經過職前培訓的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具有了相對的競爭優勢。
學生為了自我提高而去完成職前培訓時,通常都是報名在一些培訓機構進行模擬訓練,培訓結束會獲得一些相應的結業證書或由培訓機構組織考取職業資格證書[6]。前者所獲得的相應培訓證書在擇業時一般不會被用人單位認可為工作經歷,對于后者,如果能夠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對擇業還有一定的幫助,但資格證書在擇業時又很難被用人單位認可為工作經歷;而對于實習教學則不然,現在的實習教學都是在工作崗位的第一線去完成,多數為頂崗實習,實習時間長達半年。由于實習時間的增加,學生在上崗實習前都會接受實習單位的針對性崗前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及基本的職業技能,事實上就是簡化的職前培訓。這種基于實習教學的職前培訓有目標、可量化,實習教學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這種具有雙重意義下的實踐,既能對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清晰的認識,又能對所從事的工作由簡漸繁,由易到難地逐漸掌握,這就使實習教學成為學生擇業前的一次工作經歷。眾所周知,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員被用人單位選擇的機會要遠遠大于沒有工作經驗的的員,所以也可以說,有計劃、有保障、有考核的實習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畢業生的擇業增加了機會。
高校的實習教學雖不能說是舉步維艱,但是也確實困難重重,實習教學完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入職后的初始表現,職前培訓式的實習教學將會更容易被用人單位接受,也更容易被學生重視,其效果也將比單純地完成實習教學要好,所以,將現有的實習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職前培訓將是實習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嘗試與探索。
[1]葉青.中美師范教育比較與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1).
[2]高月春.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23-28.
[3]沈偉曄.招聘新模式——職前培訓[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S2).
[4]宗錦蓮.有效教學:目標、要素及理想模型——一種教育社會學的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1(4).
[5]郭榮鳳,熊正德,吳東航.大學生“四位一體”職前培訓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經濟,2010(14).
[6]梁杰.職前培訓:叫座不叫好[N].人才市場報,20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