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斯瑋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省憑借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表現為空前的迅猛,其中對外貿易對其貢獻功不可沒。而作為對外貿易主體部分的出口貿易,對福建經濟增長的貢獻尤為重要。在后危機經濟形勢下,福建的出口貿易應如何繼續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的勢頭,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福建出口商品結構的合理定位。近年來福建出現出口商品結構高度化和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并存的現象。因此,福建省應把握好正確的發展規律,解決當前存在的出口產品存在問題,提高出口貿易的競爭力。
伴隨著福建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顯然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主心骨。從《福建省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福建的外貿進出口額從2008年的8482094萬美元升至2011年14352244萬美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3%。其中2009年進出口總額為7964937萬美元,出現小幅度的下調,原因可能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1]。但在金融危機過后,我國的經濟迅速復蘇,2010年的進出口總額是10878024萬美元,出現了跳躍式的提高,提高幅度達到37%左右。從總體局勢上看,福建省的貿易趨勢良好,但是同樣存在一些不可小覷的貿易弊端。
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兩種商品大類,縱觀我國貿易發展史,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四六開到現在的工業制成品占九成以上,商品結構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福建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上分析,近幾年初級產品占出口產品總額的比重出現了不減反升的趨勢。除了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有一定的降低,隨后幾年伴隨福建省經濟的擴張性發展,初級產品的比重逐年攀升,這樣的出口產品結構會牽制福建對外貿易的發展。2008年,福建初級產品比重是5.6%,工業制成品的比重是94.4%,而到了2011年,這兩項數據分別是8.1%和91.9%(見表1)。

表1 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趨勢
福建省的貿易主要方式還是一般貿易,2011年福建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為9342551萬美元,同比2010年上漲了48.1%,相對于前兩年的上漲率37%和15%,增速驚人,同時一般貿易這兩年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依舊穩定在65.1%和57.55%。其中出口 4384049萬美元,增長35.8%。進口1924371萬美元,增長了41.8%,增長幅度大,對全省的進出口經濟貢獻巨大,同時拉動了全省的進出口增長[2]。
福建的加工貿易行業雖然在2009年低迷,總額只有2836436萬美元,甚至低于2007年的總額,但總體趨勢增長很快。加工貿易2011年的進出口總額為4075518萬美元,較2010年3799681萬美元增加了7.3%,上漲的勢頭良好。
2011年,福建省機電產品的出口總額為3418110萬美元,較2010年2939330萬美元同比增長16.3%,占全省出口總值的36.8%,相對于2010年41.1%,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了4.3%。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1373585萬美元,同比增長4.3%,占全省出口總值的14.8%,相對于2010年18.4%也有所降低。由此可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出口總額比重均有所下降。
從總體上看,福建省的對外貿易發展情況良好,但就長遠角度來看,福建的出口商品結構狀況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福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幾個問題就是福建出口商品結構狀況亟需調整和優化的方面:
福建近幾年出口規模都在不斷地擴大,出口產品不斷地豐富,但是其中所占比重比較大的還是競爭力較低的勞動力密集型和初級產品加工這兩塊。福建大多數企業開展的加工貿易生產主要是貼牌生產,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名牌產品。比如機電產品,作為福建最大的出口產品,在全省共有七百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產企業,但是幾乎所有的企業做過貼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和自主品牌擁有量少直接制約著福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福建屬于外向型經濟,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因此外貿依存度比較高。2011年,福建省外貿依存度超過60%,出口依存度超過40%。另外,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福建外貿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國際市場。福建的最大出口國美國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從而影響到福建省實體經濟,影響比較大的還是幾個重要的服裝、家電、鞋業企業[3]。福建的出口局限性很大,僅局限于這幾個國家地區,容易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形勢而干擾了自身的出口發展水平,一旦出現經濟或匯率上的變動,都深深影響福建的出口貿易。2012年末人民幣16次漲停,就給福建省的出口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己利益往往會采取各種技術手段限制其他國家產品出口至他們國家,由于福建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不高,很容易被這些技術壁壘拒之門外。全省的主要支柱產品中,農產品、機電產品、輕紡產品、五金等28類產品在貿易摩擦中遭到了反傾銷,其中紡織行業出現最為頻繁。因此,福建的對外貿易發展中貿易摩擦問題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
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來推動,增長就是集約式的;所謂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是指主要依靠資本、資源和勞動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來推動增長。雖然福建在全國擁有最大的紡織品市場、皮革市場、木材制品市場等,但是這些市場急需依賴大宗資源來支撐行業的發展,顯然,這就是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一個資源小省,在短時間內這些市場確實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這些經濟增長都是以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我們提倡的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消耗型的發展方式。雖然福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一直在喊,卻不能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只有及時地將這些污染大、耗能高、資源型的企業加以改革,才能更好地開展產業結構優化的改革工作。
在面對海外市場需求萎靡不振、貿易保護主義以及人民幣升值等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福建省應在保證外貿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出口商品的質量、結構和生產效益,積極采取各種產業優化方式,同時積極地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從而改善其出口貿易的競爭優勢。
首先,在保證發展自身生產力的同時,最基本的還是要注重進口商品與出口商品在品種和特色上的互補,更加優質地去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對進口產品的質量嚴格把關,進口更多優質產品,以便自己學習與消化最新的生產工藝,掌握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進口來改變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機構。其次,積極創立自身的出口商品品牌,有計劃地去培育扶持一些本土產品,使之成為高國際知名品牌產品。企業自身的努力并不夠,還需要海關、稅務、銀行等各關鍵部門的配合,為出口的品牌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比如出口退稅、融資等。最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依靠資源的嚴重消耗、破壞自然環境、大手筆的投資卻換來低收入。福建省可以在保持傳統出口商品的優勢前提下,著手開發一些高新技術產業,豐富出口商品的產業鏈。走依靠科技進步、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穩定有序的發展。
保持更快更加穩定的發展,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利用市場倒逼機制促進優勝劣汰。當前福建應通過政策扶持等措施來加快福州、廈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形成閩東南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一批銷售額上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另外,應積極利用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同時要以重要關鍵技術攻關為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進一步發展壯大服務業。
現在正處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階段,發展特色農業可以為福建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從市場的基本需要著手,認真研究出讓農民增加收入的新方法。加大力度推廣特色農業品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也像工業產品一樣需要品牌打開銷路,提高產品的檔次,增加利潤。借鑒農業發達地區創新的路子,采用新的生產技術手段,使新型農產品替代傳統農產品,并且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益,促進經濟效益快速發展,讓特色農業成為福建省出口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型農業的發展,可以很好地改變以往低效益、低收入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變生產經營模式,提倡農業“走出去”,既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又能 為福建出口創收做出一定的貢獻。
首先,可以大力發展校企合作項目,讓高校為企業培養專項人才。有效利用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國家重點科研所,大力開展科研培訓,引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加快新產品的研究產業技術創新。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時可以盡快改善企業的生產工藝,替代傳統低效的生產方式。其次,在思想上重視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任重道遠,短時間內不能達到目的。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改進人才培養機制。企業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所以企業應該將人才培養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
[1]林秋燕.轉變福建外貿增長方式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J].廣西輕工業,2011,(5).
[2]李高超,謝榕君.福建外貿為何還打預防針[N].國際商報,2011-08-01.
[3]李麗暉.后危機時代福建省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