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上官夏夏
(1.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500;2.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0715)
我國是一個發展大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很大,不論是從發展程度上還是從發展速度上都不甚樂觀,特別是資源和要素方面。因此,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分析該省當前經濟運行狀況,探討區際貿易發展問題。
山西省屬于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并且阻礙了山西省地區經濟的發展。考慮到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文章數據的選取至2007 年。表1 是山西省2001- 2007 年貨物和勞務凈流出、國際貿易差額和區際貿易差額狀況,正值表示順差狀態,負值表示逆差狀態。

表1 山西省區際貿易差額 單位:億元
表1 反映出山西省區際貿易長期處在逆差水平,這種狀態至今沒有改變。從國際貿易差額數據看該省是處于順差狀態,但不能彌補區際貿易差額這個缺口,因此,貨物和勞務凈流出長期以來就以逆差反映出來了。從2003 年到2004 年區際貿易差額增長到485.09億元,與前兩年的平均增長相比這一年的增長速度是很快的,這個逆差額通過乘數效應直接對GDP 也會產生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到該地區整體的經濟增長。
對于山西省區際貿易結構,本文采用剔除國際貿易因素,以該地區商品產量的平均值與全國的水平進行比較,兩者的差額反映區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狀況。
一個地區工業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很大變化,山西贏得外區市場的產品有5 種,占36 種統計產品的13.89%,主要集中在發電量、農用化肥、生鐵、粗鋼和鋼鐵能源領域,具有競爭優勢,但是同時這些行業又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區外贏得山西省市場的產品有18 種,占36 種統計產品的50%,集中在家電和高附加值的領域中。大部分的工業產品還是處于競爭劣勢,整體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的狀況。
農產品方面,大部分農產品是直接用于居民消費的,因此,剔除國際貿易因素,忽略單位的實際意義,以全國人均各種農產品占有量作為平均值標準,把山西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與全國平均水平做比較,其差額表示山西省農產品的地區結構性供求狀況。
山西省贏得區外市場的農產品有2 種,占27 種統計農產品的7.40%,在區際貿易中有優勢的產品主要是雜糧和水果,這些產品得益于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區外贏得山西市場的農產品有12 種,占27 種統計農產品的44.44%,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糧食類和油料類農產品,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就是說彈性小的一部分農產品山西省還是需要從區外購買的。
綜上所述,山西省各種工農業產品的供求是區域分工下的結果,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中,考慮社會福利因素,由于供不應求的產品種類要大于供過于求的產品,并且這些產品市場很大,像農產品和家電產品等,所以任何一種產品不可能在一個地區內實現其供求平衡。如果再假設全國總供求處在平衡狀態,那么上述狀況就必定帶來區際貿易逆差這樣的結果。
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會同外國有貿易往來,對于區域經濟來說也是如此,區際貿易對該地區經濟的增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表1 看到,區際貿易收入流出比率沒有明顯規律,但整體上還是在逐漸的變小,同時區際貿易這種經濟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在開放經濟中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按支出法核算區際經濟總量,即:
Y=C+I+G+NX
公式中C、I、G、NX 則分別代表了區域內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國際貿易和區級貿易總的凈出口。用TX 代表貨物和勞務凈流出,那么地區的國民收入模型就應為:
Y=C+I+G+TX
區際貿易的平衡狀況是通過區際貿易差額反映出來的,地區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差額通過貨物和勞務凈流出指標綜合反映出來,以DX 代表區際貿易差額;FX 代表國際貿易差額,即國際貨物和勞務凈流出與凈流入之差。最終模型就轉換成:
Y=C+I+G+(DX+FX)
這里選用DX/ Y 反映區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M,區際貿易帶來的經濟增長率的變化K,經濟增長率用N 表示,整理相關數據可得下表:

表2 2002~2007 年指標變化
表2 可以看出區際貿易作為地區經濟增長重要組成部分,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維持在- 14%以上。但是區際貿易帶來的是逆差,對于是當地收入是一個流出的數量,反映到地區生產總值上是一個負值。這種收入的流出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劇了同順差地區的差距。假設經濟發展良好,沒有區際貿易逆差存在,本地區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經濟發展實現充分就業。表7 的數據與這個假設比較,由于有區際貿易逆差的存在,造成2002 年~2007 年該地區經濟增長率分別放慢了1.6%、2.3%、4.6%、2.2%、2.1%、2.5%。這一結果反映出:相對經濟總量來說,區際貿易逆差沒有對其產生較大的改變,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快影響會越演越烈;對區際貿易逆差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越快對經濟所帶來的不利的影響也就越大。同時,通過近幾年的統計結果還可以看出:雖然區際貿易逆差在整個地區GDP 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平穩,但是在經濟增長較快的年份(相對于區際貿易平衡或者順差來說)區際貿易逆差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2002 年,區際貿易逆差在GDP 的比重最小,當年逆差對經濟放緩速度為1.6%:而到了2004 年,逆差對經濟較2002 年來說經濟的高度增長,但是區際貿易逆差使得經濟增長放緩了4.6%。
剔除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用同樣的理論模型再來分析區際貿易給地區經濟帶來的影響,根據以上相同的推導整理相關數據可得下表:

表3 2002~2007 年指標變化
從表3 可以看出,國際貿易順差同經濟增長是反向關系,所以剔除國際貿易因素后,總體趨勢是N1<N,經濟總量略有下降,帶來的經濟增長率要小于有國際貿易時的增長率。同時,K1<K,區際貿易逆差帶來的經濟變化也小于有國際貿易因素時的變化。這就充分說明了經濟增長速度越快,區際貿易逆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對也就越大,這種差距可以通過國際貿易順差平衡,以消除區際間貿易逆差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地區如果一直處在區際貿易逆差得不到改善,那么最終會對逆差和順差地區經濟增長形成約束。貿易逆差導致當地居民收入水平低,居民用于消費的資金就相應減少,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當地消費市場萎縮和失業人口增加;對順差地區和整個經濟的增長來說,低收入水平居民先通過對產品需求量的縮減,進而影響消費結構,這種惡性循環最后也會導致順差地區生產規模下降、收入降低、消費和投資動力不足,如此循環下去整個經濟也不容樂觀。
山西省的貿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參與區際分工的能力不足,貿易逆差對經濟產生消極作用會以乘數效應作用于當地企業經營和失業問題,地區一旦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中,積累水平也會受到影響。從逆差的商品結構看,政府轉移支付中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并不是用來購買本地生產的商品和勞務,也沒有在本地區產生乘數效應或者說很小,這部分資金又很快通過區際貿易的形式流入到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造成對本地區經濟束縛,進而對當地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整體實力產生制約。
目前山西省各個龍頭產業發展基本固定成型,在原有產業的發展基礎上,強化優勢產業并進一步完善,提高競爭優勢擴大生產規模。不僅僅包括產業本身的制度體制完善,還包括政府扶持力度和資金支持傾向。居民意識也決定著勞動力選擇行業,在完善了行業軟肋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勞動力的社會保障,市場完善,消費水平提高,整個社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經濟各個環節鞏固加強了,為下一步的戰略選擇打下堅實基礎。
山西省可以選擇與其原有優勢產業相關的配套企業,以加強該產業的比較優勢,例如山西在煤炭產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可以承接其他地區由于生產成本過大而在處于劣勢的相關企業來晉發展。另一個角度,山西省可以調整產業結構,借鑒國外多元化發展的經驗,吸收其他省份具有傳統優勢但發展欠佳的產業,這一過程中政府政策一定要配套發展。
為了使資源合理化配置,鼓勵生產要素跨地區向生產效率高、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轉移,進而促進規模經濟的形成。對于技術、資金、勞動力、信息等等市場的完善要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和改革,如果這一環節順利實現,那么將會帶動要素在地區間的合理流動與配置,并且地區生產專業化與規模化可以得到優化,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地區分工格局和市場互補關系。
地區經濟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對技術和人才的引進就顯得尤為重要。東部地區在家電、通信設備、計算機等行業有著領先的技術,因而在國內外的競爭也顯得很有優勢。山西省在高端信息產業中技術水平跟東部地區比起來差距甚遠,所以本地區對這些行業的市場份額就被擠占了。為了能贏回部分市場,提升技術水平可以拓展區域分工,帶動相關產業與地區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區際貿易逆差就可以不斷縮小。勞動力知識與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一方面要求,當今社會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只有人才和技術同經濟協調發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加快經濟發展。所以軟實力的發展不容忽視。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可以降低貨物交易成本,在貿易中形成價格優勢。山西省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與地形特點,繼續加強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減少因基礎建設造成對區際貿易的制約與影響,盡可能的創造一個商品流通和信息傳遞的良好氛圍,促進與各地區形成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
對于山西省一個資源型省份來說,需要對未來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才能使得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本文結合山西省經濟的現狀,從區際貿易出發,指出了山西省經濟發展的瓶頸。山西省欠發達的地區需要逐步形成支撐經濟增長的產業體系,以更好地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促進區域間合作,使區域間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遏制,也是保證山西省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基礎。
[1]秦放鳴.論新形勢下我國西部地區邊境貿易的調整與發展[J].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54-57.
[2]李玉萍.關于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5).
[3] 趙建偉. 對山西省調整產業結構的幾點思考[J]. 經濟問題,2001,(6).
[4]黃躍春,曲雙喜.山西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取向[J].山西統計,2002,(1).
[5]楊忠寶.論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發展思想[J].中國科技信息,2009,295-296.
[6]李克強.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J].西部大開發,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