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水英
(浙江萬里學院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韋恩·貝克(Wayne Baker)認為,社會資本理論研究從一開始就涉及了企業問題。社會資本對企業而言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信息時代增進企業競爭力的新資本,正如福山所說,相對于經濟資本、人力資本而言,社會資本也非常重要,“一個社會開創什么樣的工商經濟,這和它的社會資本息息相關”。因此,研究企業社會資本對于認識浙江民營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于企業社會資本問題,在早期的社會資本研究的一些文獻中已經開始關注組織和企業的社會資本問題。伯特(1992)第一個將企業作為社會資本研究的主體,明確指出了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關系是社會資本。Gabbay 等人認為企業的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結構為載體,有助于企業這一主體目標實現的那些資源。隨后,Roger Th.A.J Leenders 和Shaul M. Gabby(1999)認為企業社會資本是“企業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所獲得的能夠促進其目標實現的有形或無形資源。Nahapiet 和Ghoshal 認為企業的社會資本應該是“企業(包括其內部成員)占有的關系網絡中、通過關系網絡可獲得的、來自干關系網絡的實際或潛在資源的總和。”
國內學者對于企業社會資本的界定也各不相同。邊燕杰、丘海雄指出企業通過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和社會聯系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是企業的社會資本。周小虎認為,企業社會資本是指那些能夠被企業所控制的,有利于企業實現其目標和實現目標活動的,嵌入企業網絡結構中顯在和潛在的資源集合。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者關于企業社會資本概念的梳理,本研究認為,社會資本是在特定的制度前提下,能夠防范經營風險、推進合作、增進效率和帶來長期利益流的信任與網絡的總稱。具體來說,這個定義至少包含以下意思:(1)社會資本必然與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聯系在一起。企業社會資本是企業內外個人及組織之間的社會網絡,它促進企業適應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保持組織、人際間即時、高度彈性化的相互聯通以及資源能力的動態整合。(2)信任是企業社會資本的重要要素。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在創造價值的制度環境里如果沒有信任,就沒有任何技術、使用價值能夠轉移為經濟利潤。企業信任表現為面對面、人格化親密的深度信任,以及與普遍化的聲譽(商譽、品牌等)等相關聯的“反思性”、非人格化淺度信任和抽象信任。本文不同意將信任排斥在外,因為缺少相互信任,無助于獲取資源和相互支持的社會網絡或聯系不能成為企業社會資本,鑒于此,本文從信任、網絡兩個維度來構建企業社會資本的二維分析模式。
對于民營企業社會資本的調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調查相對困難,真實資料取得不易。因此,本研究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善巧運用了“強關系”的力量,也因為此,本研究采用了非概率抽樣方法,這樣就不可避免引發樣本的代表性問題,也因此引發結論的可信性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的解決方案是:一是慎重選擇樣本,在對浙江省民營企業整體情況(如企業數量、行業分布和經營規模等)進行系統了解后仔細選取樣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抽樣傾斜。其二是盡量增加樣本規模,將抽樣誤差盡可能減少。
本次調查的樣本規模為278 個,調查對象是浙江省278 家民營企業的278 位董事長、總經理或企業高中層管理人員。本次接受調查的企業主要分布于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和金華。其中,杭州的企業為61 個,占總數的21.9%,寧波的企業為70 個,占25.1%,溫州的企業為34 個,占12.2%,紹興的企業為32 個,占11.5%,金華的企業為27 個,占9.7%,其他企業分別分布于臺州、嘉興、湖州、衢州和舟山。本次接受調查的對象中,男性為201 人,占總人數的72.3%,女性為77 人,占27.7%。在年齡上,25-45 歲的被訪者占了總數的62%,而這其中又以36-45 歲的為主,占了總數的38%。在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訪者占24.8%,有23%的民營企業主/總經理或中高層管理層接受過高中、職高或中專教育,接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占總人數的52.2%。
在職務分布上,接受調查的企業主/董事長為108 人,占總人數的38.8%,高層管理者占總數的27.3%,而中層管理者則占33.8%。
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00 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78份,有效回收率92.7%。對回收的問卷,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 大型統計軟件包進行了科學處理。
基于本文對于社會資本的界定,同時考慮到現實中人們對于社會資本的認識,本文將社會資本操作化為四個指標用以測量浙江民營企業管理者對于社會資本的理解,此四個指標是:在市場中期望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信任和規范;社會關系網絡;由社會或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
據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5.5%的被訪者聽說過社會資本一詞。但是對于其后一題,關于對于社會資本的理解,所有的被訪者都進行了填寫,經過調查追問,被訪者都知道社會關系網和信任誠信等詞語,但是之前沒有聽說過社會資本這個詞,看了選項后,才大致明白社會資本是怎么回事了。對于社會資本的理解(多選題,幾個選項的總和不等于100%),57.2%的被訪者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關系網絡;52.5%的人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和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48.2%的人認為,社會資本是在市場中期望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另有38.8%的人認為,社會資本是信任與規范。以上的調查結果,有趣地驗證了人們對于社會資本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結果普遍集中于社會資本到底是社會關系網絡還是信任與規范的理解,與各學者們的不同解釋驚人相似。同時也印證了本文將社會資本理解為社會網和信任兩個要素,是明智之舉,可以包容社會資本的全部涵義。
“信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牽涉到很多層面和維度。對于信任的測量,更加難以操作。本文將借助帕薩·達斯古普特等學者關于信任的理解來對信任進行操作化處理。帕薩·達斯古普特等學者認為,信任建立在聲譽基礎上,而聲譽是在長時間行為被別人觀察的基礎上獲得的。
既然信任是建立在聲譽的基礎上,那么聲譽又該怎樣去測量呢?本質上,聲譽表現為一個人的能干、正直、人品和個性,這些特征對資源轉移以及個人可觀測到的地位和社會能力起象征性影響。具體來說,擁有良好聲譽的人通常具備一系列的特征:得到同行與客戶的尊重和認可,有能力、親和力、謙虛以及大度,愿意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有良好的企業理念,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里保持企業的成長性,使企業規模擴大、發展快,而且持續時間長。此外,是否與政府部門建立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也是良好聲譽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學者對于聲譽的理解,結合實際情況,本研究將聲譽操作化為四個指標,即:產品質量過硬、有良好的口碑;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有良好的社會形象;企業遵守合同、信守諾言;企業主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質。從調查結果看來,有78.1%的人認為企業聲譽最主要體現在產品質量過硬、良好的口碑上;分別有9%、7.6%的人認為企業聲譽主要體現在企業遵守合同、企業主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質;僅有5.4%的人認為企業聲譽體現在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有良好的社會形象。
由于本研究所指的社會資本主要包含社會關系網絡和信任兩類要素,因而對浙江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分析上,不僅要考察浙江民營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規模、密度等指標,還要考察企業的信任狀態。對“信任”的研究則主要是通過研究民營企業的聲譽來進行。
對浙江民營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調查發現:
1.浙江民營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規模出現兩級分化,有50%的民營企業管理者認識的政府官員數量少于10 人,其中有19.4%的人認識的政府官員數量為五人以下。而另外50%的民營企業管理者認識的政府官員數量超過10 人,其中,11.9%的人認識的官員數量為20—50 人,更有10.8%的人認識的官員數量超過50 人。
2.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認識的政府官員大多分布在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部門中。據調查統計,分別有71.9%、70.1%、50%、28.4%的人表示自己認識的官員分布在工商部門、財政稅務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及土地部門。只有22.7%的人認為他們認識的官員分別在其他部門。對于認識政府官員的動機,有絕大多數(78.8%)的浙江民營企業中高層管理者表示認識政府官員有助于熟悉與經營相關的各種政策;有差不多半數(48.9%)的人表示認識政府官員有助于爭取項目;分別有33.8%、24.8%和23.7%的人表示認識政府官員有助于保護企業免受各種騷擾;有利于籌集資金和有利于提高企業聲譽,另外有2 人放棄對此題作答。需要說明的是,本題為多選題,各百分比相加不等于100%。
3.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認識政府官員的途徑具有多樣化的特征。據調查統計,分別有64%、62.2%、52.9%的人表示他們認識政府官員是通過社會活動或會議認識、通過熟人或朋友的介紹和通過業務往來認識的。另外有48.2%的人表示他們認識到政府官員一部分本來就是自己的親戚朋友或是同學老鄉。
4.從社會關系網絡的密度來看,浙江民營企業與客戶及供應商的聯系非常頻繁,其次是與政府官員的聯系,與社區的聯系比較少,而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聯系最少(見表1)。
表1 社會關系網密度 (%)
對浙江民營企業聲譽的調查發現:(1)絕大多數企業中高層管理者認為企業聲譽和企業主聲譽對一個企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據調查統計,100%的人認為企業的聲譽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89.6%的人認為企業的聲譽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7.1%的人認為企業主聲譽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性,其中,77.3%的人認為企業主聲譽對企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有2.2%的人認為企業主的聲譽對于企業的發展不是太重要,此外,有2 人(0.7%)放棄對此題作答。(2)浙江民營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對他們企業的聲譽不太自信。據調查統計,只有27.3%的企業中高層管理者認為他們所在企業的聲譽非常好,認為不太好的有3.6%,其他人都選擇他們所在企業的聲譽比較好。
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浙江民營企業管理者聽說過社會資本一詞,并且對于社會資本的理解各有不同,幾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關系網絡,一半的被訪者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和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他們的理解與學者們對于社會資本的解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企業社會關系網絡方面,浙江民營企業與客戶及供應商的聯系非常頻繁,其次是與政府官員的聯系,與社區的聯系比較少,而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聯系最少。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結構一方面顯示了浙江民營企業的務實精神,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做好生產與銷售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浙江民營企業眼光不夠長遠的問題,他們普遍忽視了與高校及研究機構和社區的聯系。隨著知識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大學和研究機構在企業技術進步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前者不僅能為為企業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及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知識源,還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究機構則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對于社區來說,企業處于社區中,與社區保持良好關系,獲得社區的支持與理解,可以為企業生產與經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企業聲譽方面,雖然所有的浙江民營企業管理者都認為聲譽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數管理者對他們企業的聲譽不太自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管理者認為他們所在企業的聲譽非常好。這表明浙江民營企業主還需要在企業聲譽方面下工夫,企業聲譽不僅來自企業的聲譽,還來自企業家的聲譽。增強企業聲譽的方法主要有: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對消費者負責;遵守環保制度,對企業所在地的居民負責;盡力做慈善,盡量做個企業公民,負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企業家聲譽的獲得主要是依靠企業家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道德情操獲得的。除了企業和企業家的努力外,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境,首先需要做好宣傳與教育工作。加強宣傳,使企業充分認識誠信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企業的誠信意識,使其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完善相關的教育機制,進一步改善企業信用環境,進一步匡正企業誠信行為,著力培育企業信譽、誠信等意識。其次,推進民營企業誠信建設,完善規范信用評估制度。依托企業信用資訊網建立企業誠信記錄數據庫,做好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再次,建立相應的激勵與懲罰機制,對那些在具體實踐中踐行誠信品質的企業給予物質、榮譽和政策等方面的獎勵。對那些違反誠信的企業堅決給予處罰,限制其發展,限期改正,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企業要通過合法的手段將其清除出市場。最后,還應加強企業誠信的外部治理并構筑企業誠信風險的屏障。充分發揮行政監管、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力量,及時為企業和社會提供預警信息,起到外部化解誠信風險的補救措施。
[1]福朗西斯.福山. 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M]. 李婉容,譯.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2]武志偉. 企業社會資本的內涵和功能研究[J]. 軟科學,2003(05).
[3]Roger Th. A. J. Leenders and Shaul M. Gabby. Corpa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4]Nahapiet,J. & Ghoshal,S.,1998,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02):242-266。
[5]邊燕杰,丘海雄. 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 中國社會科學,2000(02).
[6]周小虎. 企業社會資本與戰略管理——基于網絡結構觀點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 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M]. 張惠東,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8]曾馭然. 企業家社會關系對創新和績效的影響[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