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121)
供應鏈指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整個過程中各個環節所組成的鏈形結構與方式,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活動全過程的上、下游企業所構成的網絡。供應鏈管理則是將整個供應鏈上所有環節的市場、采購活動、制造過程和分銷網絡聯系起來,實現高水平服務與低成本運作,以贏得客戶、獲得競爭優勢。它通過長期契約和長期合同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使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戰略、戰術信息和操作過程的協調配合達到最佳化。
將供應鏈管理應用于農業經營,將產前供應、規劃、新技術開發、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有機銜接,使產前、產中、產后與市場聯結成系統化的運作狀態,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價值鏈的概念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的,把企業的價值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的兩大類。基本活動是指對產品的材料的制作和銷售,轉移給買方和售后服務活動;輔助活動則是指輔助基本活動并通過服務使企業的各種事務職能得以相互支持。輔助活動與基本活動相互聯系,對整個價值創造過程產生影響。價值鏈是指一種商品或服務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各個階段或者是一些群體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藝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價值,為顧客服務。
整個農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應該由各類企業組成,這些企業完成各個環節的增值活動,一起構成大農業,如果某一個環節薄弱,那么會對整個鏈條產生影響。農業企業是基于農業產業領域,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加工和服務等內容的各類涉農和相關的經濟組織。有學者把農業企業分為四類:生產資料提供型、農產品收購加工型、農產品銷售型、功能型。當前,我國農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不少農業企業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影響農業企業經營狀況的因素有很多,增強了解決問題的復雜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難度。大多數研究僅僅是用點對點的思維提出解決辦法,即單純地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該用這種方法、那個問題的解決該用那種方法,缺乏對農業企業困局聯系的分主次的考慮。如果孤立地不分主次地進行處理,效果將是不明顯的。因此,本文將運用價值鏈理論,把農業企業抽象成價值活動的集合,即價值鏈,并對價值活動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研究,試圖找到其中主要的關鍵性的環節,從而找到破局辦法。
價值鏈理論的應用有助于人們了解企業的價值生成機制,其既是一個分析競爭優勢的工具,同時也是建立和增強競爭優勢的系統方法。供應鏈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活動全過程的上、下游企業所構成的網絡,但價值鏈更關注每個環節的價值增值程度、價值協調及價值實現的過程,將這些不增值的環節砍掉,把一些低增值環節進行改造,取得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否則會拖整個供應鏈的后腿,也如邁克爾·波特所認為,價值鏈的焦點就是整條產業鏈或供應鏈的增值。
首先,供應鏈規劃極不合理,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中國農戶的分散生產和分散銷售,沒有規模效應,無法在生產、渠道、銷售環節進行優化,也無法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比如生產加工、物流、農業技術等,也提高了生產和交易成本,使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流通受阻,也是為什么我們是農業大國,卻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很多農產品。關于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發表的論文中進行了闡述。
其次,農業勞動力分布極不合理,而且吸納勞動力能力差。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70%的農業勞動力集中于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上,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的價值僅占農產品全部價值的24%,產前、產中、產后的勞動力就業之比為18:12:70川,成“U”字形,兩頭大,中間小。然而,在中國卻恰好相反,成“倒U”字形,中間大,兩頭小,也就是說生產環節浪費了太多的勞動力,這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民的身份,變成產業工人,投入到價值更大的產前、產后的環節中去,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農業和生產制造業可以類比,都是中間環節利潤最低,制造業是生產環節的利潤最低,農業是種植環節利潤最低。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是國內重要科技業者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了“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以作為宏碁的策略方向。簡單的說就是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沒有研發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賺一點辛苦錢;沒有市場能力,再好的產品,產品周期過了也就只能作廢品處理。因為農業也是涉及到上游設計研發,中游生產制造,下游銷售與服務,所以這個“微笑曲線”應用于農業如圖1,理想農業的價值鏈如圖中曲線1,上游和下游也就是生產性服務業比較發達,而且附加值比較高,當設計研發、銷售與服務做好后又會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所以,農業生產的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處在一種相互借重、相互倚靠的螺旋上升路徑當中。各自的進步都以彼此的發展為基礎,各自的發展也都為彼此的進步提供條件。而我國的農業價值鏈曲線如圖2,大量人力投入中游的農業生產,不但浪費了大量本該用于其他領域去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的勞動力,而且生產效率極低、產品質量也不高、產品與市場脫節、價格不穩定、物價也居高不下。

圖1 農業價值鏈微笑曲線與勞動力分布
由此可見,在過去數年間,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比例增長緩慢、行業規模有限與我國農業生產的低水平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單純低水平農業生產規模的壯大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限。盤旋式發展的農業生產環節停滯,作為盤旋式發展的另一環節的生產性服務業也將無從依附、無法發展進步,使二者的發展進入一種停滯狀態,從而使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長期落后,始終處于價值鏈不合理的狀態中。
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也會產生農民荒,因為這個環節增值最低,利潤也最低,農民也在逃離農業生產,去了哪里,變成了什么身份,我們都知道農民工,這個工作只是比農民稍微好一點。農民工是一種什么身份:農民+工人,是一定歷史階段出來的一種事物,是一種怪現象,是暫時的,以后這些人都要變成工人,要么是農業工人,因為農業工業化了;要么是工業工人,只有很小一部分,占全國人口的5%不到的人是算是農民,其他農民可以變身為產業工人,分布于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
2013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簡單說就是鼓勵承包土地向大戶流轉,這只是農業價值鏈改造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初級階段,也能證明是可行的,以后還需要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其實我國各地已經出現了一批專業大戶,不久前,江西南昌安義縣種糧大戶凌繼河向農民發放140萬元年終獎的新聞轟動了全國。凌繼河承包了1.5萬畝稻田,聘請100多個農民幫他管理,每個農民每月能領到2500元錢工資,到年底還有年終獎。
現在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主要特點是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后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征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制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所以后工業時代產業鏈或供應鏈會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本文從農產品的整個價值鏈、供應鏈的角度來觀察問題,以微笑曲線模型對農業價值鏈進行了分析,價值鏈上最薄弱的環節是生產環節,只有這個環節變強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問題以及農業帶來的相關問題,向現代化農業更進一步。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工業與競爭者分析技術[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8.
[2]劉小方.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07.
[3]方鴻.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10-20.
[4]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