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本期封面圖為清代畫家王翚《康熙南巡圖》局部,描繪康熙第二次南巡的情景。清康熙皇帝從監國戰略需要出發,為了更好地治理黃、淮等流域水患,整飭吏治和收撫民心,先后六次南巡。南巡時,為避免給各地帶來額外開支,所用費用基本由朝廷承擔,“不許分毫派取民間”。
帝王親自到各地進行視察,是古代巡視督查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萌芽于原始社會,形成于漢代,完備于盛唐,強化于明清,歷代相沿,久盛不衰,對于監督官吏和了解民情,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負責巡視工作的官員中,涌現出許多杰出人士,如救民于水火的宋朝“白須御史”董敦逸、“口如鐵,其膝、其膽、其骨皆鐵”的明代“四鐵御史”馮恩、面斥和珅惡奴的清代“燒車御史”謝振定等,其鐵骨錚錚、不畏權勢的事跡與清明廉潔、果決公正的品行,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共產黨在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建立巡視制度進行了長期有益的探索,最終把“巡視制度”寫入黨章,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確定。時至今日,巡視工作已經成為黨強化黨內監督,嚴肅黨內紀律的重要方式,更承載著民眾對于反腐倡廉的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