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
(常熟理工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熟 215500)
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任務就是:運用興趣養成與運動強迫相結合,增進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的健康。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運動習慣,使他們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提高學生耐力、力量、速度為主的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生活,努力健全作為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中央7號文件”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貫徹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和體育習慣養成的精神。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查閱知網、萬方數據庫等了解相關著作及研究論文,對這些資料進行甄別和提煉,為本文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2.1 問卷效度及信度檢驗
問卷設計嚴格遵循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根據專家對于問卷效度檢驗顯示,該問卷能夠作為文章的數據來源。問卷信度檢驗采用二次抽測的方法,對于收集數據采用數據處理軟件的相關系數檢驗。顯示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91,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1.2.2 調查對象的選擇與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根據本研究需要,選擇了常熟理工學院2010級文科、理科、工科各2個學院,參與體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學生300人及未參加實驗的學生300人,共計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其中實驗組回收262份,非實驗組回收270份,回收率88.7%;其中有效問卷508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滿足研究要求。
1.2.3 數理統計法
使用數據處理軟件及表格制作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得出數據信息并整理制表。
調查顯示我校對體育活動感興趣的大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74.8%,說明絕大部分學生不排斥體育運動,這是影響大學生形成體育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數據顯示實驗組與非實驗組對體育感興趣的程度差異不顯著,從體育人口培養的角度出發,我們主張新生入學開始就注意培養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習慣,并作為重點貫穿到體育教學中去。我們不僅需要提升現實運動學生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要發掘有運動興趣但不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的潛質。這不僅需要充分利用體育教育的多種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還需要學校開展內容豐富且有助于運動興趣養成的體育活動項目,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參加體育鍛煉遠離電子游戲與虛幻網絡。讓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健康的體魄對于人的巨大作用,促使其努力學習體育基本知識,掌握科學鍛煉方法,自覺主動地參加身體鍛煉,養成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使其終生受益。
我國體育人口的概念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3次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min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稱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育人口”。我校大多數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主要維持在1h以內,持續鍛煉達到30min以上的學生人數占絕大多數,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體育活動時間的長短對體育鍛煉的效果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調查發現運動時間在1h以上的學生中大部分是實驗組的學生,從一方面也可以說明身體素質的提高也是學生運動時間延長的重要因素。
運動強度,指身體練習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構成運動量的因素之一。本文嘗試通過人體運動后的表象來確定運動強度的大小,分別為:稍感疲憊、全身乏力、精疲力竭。在被調查人群中運動時,稍感疲憊的人數為233人占45.9%;全身乏力的人數為231人占總人數45.5%;而精疲力竭的學生為44人占8.7%。其中實驗組學生在運動強度上明顯高于非運動組學生,這說明身體素質的提高是運動強度的基本保證。
但是并不是運動強度越高越好,體育運動學家研究表明低強度和間斷運動,均能對健康產生良好影響。建議每天進行低強度運動,不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減少身體疾病的發生。
調查結果顯示:樂忠于慢跑和散步的學生人數占被調查學生的96.4%,研究顯示慢跑和散步可以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和調節過程得到改善。從而收到消除疲勞、放松、鎮靜、清醒頭腦的效果,此外運動時肺的通氣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以上,有利于呼吸系統功能的改善,作為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散步、慢跑可將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動員起來,使人體的代謝活動增強、肌肉發達、血流通暢。所以這2項一直是大學生所深愛的體育活動項目。
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也很喜愛羽毛球運動,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6.5%,羽毛球運動入門用具的要求比較低,平時進行羽毛球活動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即可。但是無論是羽毛球比賽還是作為一般性健身活動,都需要運動者腳步靈活移動、不斷跳躍和轉體、多次揮拍。在身體各項素質提高的同時也加快運動者全身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顯示在有激烈對抗和運動強度較大的體育項目中實驗組參與人數明顯多于非實驗組的學生。這表明耐力、力量、速度這三大基本身體素質是身體健康的標志,同時也是運動競技的保障,也寬泛了大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選擇。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用于體育活動及相關方面的消費,主要包括用于購買體育服裝以及運動器材,購買體育期刊、書報等實物型支出,用于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表演、展覽等所進行的觀賞型的消費,用于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等參與型消費。
根據統計顯示:大學生購買服裝鞋帽、購買運動用具、購買期刊雜志等這些實物采購消費要高于健身活動消費和精神類消費。實物消費品,大學生往往對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或商品表現的比較積極,在選擇體育消費品的同時往往要考慮它的價值和效用,如運動服、鞋帽等有著運動和日常生活兩方面的效用所以愿意花錢去消費,這一點也是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的消費偏好和主流。
在步入大學后各種學習壓力也相對較少,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也較中學生有很大程度的富余。當大學生被種類繁多的體育運動所吸引時他們通過訂購各種書刊、雜志等來了解最前沿的體育資訊,也逐步開始關注國內外各類體育咨詢。
在通過問卷調查及選擇部分大學生詢問后我們發現,參加過體育競賽的學生占被調查總數的76.6%,大部分同學滿懷激情地參與體育競賽并從中活動身心愉悅的滿足感。這部分學生不僅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型運動競賽,也參加學院和社團舉行的小型的以及趣味性的體育游戲。這顯示出由于常熟理工學院對于體育工作的重視,在學校體育部的組織下舉辦了不少體育運動競賽,學生得到內容豐富的運動體驗,建立了良好的體育行為,對今后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身體素質的提高在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競技時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和學生交談過程中發現靈敏、柔韌、爆發力較好的學生能夠參與更多的運動競技項目。
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的運動動機均為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等原始動機,社會競爭機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大學生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在實驗組與非實驗組的比較中可以發現隨著體育課程中對于身體素質提高的不斷強化,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也逐年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身體素質較好的同學常選擇運動難度較高、對抗激烈的運動項目;同時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和強度也逐步提高,這說明良好的身體素質也是參與體育運動的基本保障。
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指導大學生進行科學地身體鍛煉,將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及能力,提高作為體育教學的底線來抓,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增強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首先要完善學生的運動基礎,強調提高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技能的傳授,控制好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體育。其次學校要逐步優化體育文化環境,經常組織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豐富大學生的體育生活形式。充分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鼓勵他們科學地指導同學們的體育活動,鼓勵大學生自發參加各類運動競賽和運動培訓。運動競賽對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和能力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R].2007.
[2]余冠仕.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N].中國教育報,2010-07-01.
[3]參加生活方式研究(譯自“蘇聯大百科”)[M].賈稚巖,譯.黑龍江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中心,1985.
[4]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5]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