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艷
(曲靖師范學院 云南曲靖 655011)
我國周代在學生的教育中提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是軍事技能和身體的訓練;禮、樂中的舞蹈也具有鍛煉身體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增強學生的體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不斷地頒布學校有關體育的法律法規,教育部在各級學校教育計劃中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每周體育課為2課時,并應根據全國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考核項目及標準進行教學和考試。學校體育是我國推廣體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學校體育也是我們開展各項體育工作的基礎。由于中小學面臨著升學壓力,在開展體育項目上選擇性較小,而高等教育作為課程開設的主體又是課程改革的主體,并且高等教育在課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顯著成效。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開展現狀以及開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為根本出發點進行研究,力爭為我國學校體育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為全民健身提供一些實踐理論。
通過查閱近20年的中國期刊網,中國全文數據庫以及圖書館,瀏覽大量的網址收集相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章近100余篇。
通過走訪10位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專家探討如何在高校中傳承民族傳統體育。
通過電話對中央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河南大學、湖南理工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吉首大學、成都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50多所學校進行調查。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獨特的認識價值和體育功能,千百年來一直在少數民族當中廣為流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的諸子百家對少數民族體育就給予了充分的評說。[1]近代我國曾在1953年舉行了建國后第一次民族體育盛會,時隔30年又舉行了第二屆民族體育運動會,隨后幾乎每4年開展一次全國性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從第一屆到第九屆參賽人數逐漸增加,參賽項目不斷完善與創新,場地容納人數在也逐年增加,從而表明我國少數民族運動在不斷地健康蓬勃發展。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有關少數民族傳統著作不斷地增加,目前已經廣為流傳的有1000多本,如1995年馬學良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辭典》等,相應的,有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著作也層出不窮,如2003年郭頌等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等。
通過查閱中國期刊網近20年來對我國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學校且包含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以及高校且包含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情況。從1993~2013年20年中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文章5343篇,其中1993~2003年的10年中只有580篇,2004~2008年的5年中就有1740篇,2009~2013年有3032篇,從研究論文的篇數來看,我國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在逐年增加,增加幅度有顯著性差異。從與學校相關的文章來看,1993~2013年共計74篇,而1993~2003年僅占8篇,2004~2008年占28篇,2009~2013年占38篇。數目呈現逐年增加,且增加顯著。與高校相關的研究總計45篇,其中1993~2003年僅占4篇,而2004~2008年也僅有8篇,只是在2009~2013年發展到33篇,呈現顯著增加。從整體來看從1993~2013年近20年中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研究較少,只占到總體的1%左右,而在學校研究中有60%左右都是高校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從時間上來看2009~2013年這5年有關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就占總數的70%左右。近20年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高校的發展較為突出,但是從整體來看僅占總數的1%不到。
所謂硬件設施指的是場地、器材等有形物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多數項目對場地的要求較低,可以在足球和田徑等場地上進行。通過訪問50多所高校顯示:擁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器材較多。如舞龍舞獅、武術、高腳競速、板鞋、跳繩和陀螺等。但珍珠球、木球和藤球等器材大多沒有,馬上的運動開展得更少。
所謂軟件設施本文指的是課程設置,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少數民族的宣傳工作等非物質。開設課程情況顯示:所有高校均開展武術課程,而其他項目僅有極少部分的學校以課程的名義進行開設。大部分都是為了迎接每4年一度的民族體育盛會而進行的短期集訓。對于大部分內容學生幾乎沒有接觸到,甚至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名稱都沒有聽說過。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人員經調查顯示:每個學校都有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人員,但是多數是1~2個,且多集中在武術研究,尤其以中原地帶較為突出。其它項目多是根據地理位置所決定。如:江南的競渡、北國的冰嬉、大漠的賽駝、山地的競走、草原的騎射、叢林的射弩等。有些高校開展則呈現民族特征,如壯族學生喜歡開展拋繡球、投繡球和3人板鞋的項目,侗族學生擅長搶花炮,阿昌族學生喜歡蕩秋千,通過閱覽這50多所的體育學院的網站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信息。相關信息多數呈現出行政化的特點,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心成立等,而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知識傳播得較少。
4.1.1 缺乏宏觀性
高校作為文化和知識的傳播基地,對于整個文化的起源,類型和采取什么樣的有效手段進行傳播應有宏觀的把握,這樣才可以使民族傳統體育合理有效地開展,結合高等教育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現狀分析得出:我國在高等教育中對于傳承少數民族傳統的研究較少,應加強理論研究,從而使我國在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4.1.2 非市場化發展
我國是一個重視體育的國家,在開展體育項目上多以競技體育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體育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這與其功能和價值有著必然的聯系,通過體育鍛煉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和增加抵抗力等。但是人們常常忽略體育最主要的功能——愉悅身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主要是以愉悅身心為主。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從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喜愛和重視。它已成為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也可以敞開大門結合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開展一些活動。如可以結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養一些實踐拓展者,走到工廠、事業和企業單位,進而實現“企業和學校雙豐收的產學研道路”。
4.1.3 局限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世代相傳,具有各民族的特點,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中的發展多數呈現出地域性、民族性,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和文化推廣的地方,確保知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4.1.4 滯后性
高等學校是一個國在教育的引航者或者說是舵手,應高度重視我國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承。那么21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知識較為豐富的國家棟梁之才,應不斷的與國內外優秀人事交流。對于本民族的傳統有義務傳承與發揚,對于個人的體育素養也有必要提高。
4.2.1 加強宣傳力度
各高校中的體育學院有義務承擔宣傳工作,高校內部可以通過網站、展板等多方渠道宣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知識,組織關于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知識競賽,成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協會等進行宣傳。
4.2.2 市場化管理
與市場結合了解市場需求,開展一些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如學??梢猿闪⑽椠埼瑾{隊參加各種演出等。
4.2.3 多渠道、多方位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
(1)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修課程,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傳統體育項目。(2)開展小范圍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3)有條件的高??梢栽谝荒暌淮蔚倪\動會中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1]寸亞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特征與功能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5):123.
[2]趙蘇喆.20年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狀況(綜述)[J].體育學刊,2002,9(3).
[3]郭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