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武漢紡織大學體育課部 湖北武漢 430073)
在《道德經》和太極拳之間如果能夠尋找到一種合適的切入點,將可以清晰考到兩者的思想脈絡以及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痕跡。太極拳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的武術,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總結出來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武術的一種拳種,展現了我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變遷,是人類適應客觀環境求得生存及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其所依賴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是離不開人、天、地的相互關系和相互變化,只有從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入手,才能更好闡述《道德經》對太極拳的影響?!兜赖陆洝匪枷朊}絡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思想。將《道德經》和太極拳聯系再一起的話,天、地、人則是其共同的思想,可以看出《道德經》對太極拳的影響是何其深刻的。
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是《道德經》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太極拳的實質所在?!兜赖陆洝返谌轮刑岢隽恕叭跗渲尽娖涔恰?而在太極拳的鍛煉中主張要通過放松性的運動,使自己的筋肌得到拉長,強筋健骨,“將余強之,必固弱之”;《道德經》第四章提出要“搓其銳、同其塵、和其光、解其紛”,在太極拳中得以體現。太極拳提倡要在全身起柔的基礎上,通過運柔成鋼,最終達到剛柔并濟,然后在再通過柔,把全身的力量綿綿不絕發出,渾然無痕,與《道德經》第六章所提倡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觀點一致;《道德經》第六章提出要敵動我靜、敵靜我動,出手后而先至,這與太極拳所主張的“后發制人”異曲同工;《道德經》在其第十四章中提出“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而太極拳也提出了要“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兩者如出一轍;《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提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太極拳則認為我不打你,但是你也不能打我,如果你打我的話,最終只能是傷害到你自己,即“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兜赖陆洝分械牡谌绿岢?如果我們要向壓縮某種東西的話,首先要讓他擴張,如果我們要向加強某種東西的話,首先必須要給他們一些東西,如果要向削弱某種東西的話,首先也是要加強它。在太極拳中,就是指如果我們想要卸掉對方的力量,首先就要用我們自己的軀體來吸引對方,“彼強我弱,彼奪我與,然后能張、能強、能奪”;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提出,“反者逆之動,弱者逆之用”、“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也就是說如果你去加強一個事物的話,它卻是在削弱的,如果你是削弱它的話,相反它卻在生長,猶如一個醉漢醉倒在地是很難被抱起來的,太極拳同樣提出認為要“欲力而先讓,欲進而先退”,如果對方攻擊我小腹的話,我的小腹卻是如棉團一樣放松,攻擊一方就會無處發力,如果對方攻擊我左腿的話,我的左腿虛而待之,攻擊一方也只能來力落空,“虛實相間,孰測機關”;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有“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說往往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生命力往往是最強的,也是最難戰勝的,這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太極拳的拳理中,有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等思想,都是直接源于《道德經》的。
太極拳追求以靜制動,在其具體功法中也是以靜為主的,靜中觸動也猶如靜,所以說,太極拳的一切動最終都是從靜中衍生出來的?!兜赖陆洝吩谄涞谌轮刑岢觥皩嵠涓?虛其心”,在太極拳中體現出練功的時候要心靜神寧,氣沉丹田,從而使氣成為人的唯一感覺;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提出“事善能,動善時”,太極拳認為不要急著尋找戰機,而是要靜心靜氣等待,機會要來的時候,自然就會來到的,所以在練習太極拳中,要能夠動作越練越靜,而且這種靜不是外在的形體靜,而且是人的內心是處于一種動的狀態,即“太極推手,其力綿綿不絕”;《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提出要“以心行氣,勿貪沉著”,其主要意思就是說最大的聲音是聽不到的,最快的動作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太極拳修身養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提出“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大直若屈”,這是老子《道德經》“無為而不為”思想在太極拳中最好體現,看似不在意,全身似乎處于放松狀態,但是其實是“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推手,但是卻包含著萬千玄機,與太極拳中所追求的“以靜制動”基本一直,戰勝狂熱的最好動作就是安靜,太極拳認為只有靜,才能夠使人的下盤是穩固的,才能使全身合而為一,才能夠使丹田之氣下沉,即“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提出的“善勝者不予,善戰者不怒”,這與太極拳三字訣中所包含的內容——從人不從己、先以心使身是一樣的,善于打勝仗的人并不輕易進攻,而是心平氣和地和對手在過招,“神聚而力至”。目前,許多學者在對《道德經》進行研究的時候,普遍認為老子所倡導的主虛靜是唯心主義觀點,而太極拳中的精則是一種動態的靜止,兩者之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因此一些學者以此來否認《道德經》和太極拳之間的聯系,實際上,這是未能夠對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進行有效區別而造成的?!兜赖陆洝肥翘珮O拳的思想基礎,為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思想種子,對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天人合一作為老子《道德經》思想的重要內容,其追求的是在任何自然之間的一種協調和平衡狀態,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將其作為最高準則,要把效法天地作為自己行為的根本準則,剛柔和陰陽之間的和諧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界萬事萬物,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規律不想紊亂,和諧運行。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也必須要遵循自然界規律,要在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兜赖陆洝贰疤烊撕弦弧彼枷氲幕军c就是要追求天人的相通。太極拳作為人體的一種運動,本身宇宙和運動就是自然運動的一部分,兩者緊密相連,其本性和本然是一直的。而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發展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原則。太極拳追求的并不是一種固定的永恒的靜止,而是在靜和動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動中蘊含著和諧和秩序,在人和自然之間要相對一直的。為了達到這種目標,太極拳在練功的過程中,按照人體機能和自然界四季變化,采用不同的練功方式。太極拳認為,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必然會對人體機能產生一定影響。人只有順應這種四季變化,使主觀順應客觀發展,才能提高練功的效果,如果人違背了這種自然規律來運動的話,必然會損害身體健康。太極拳創造者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基礎之上,創造了拳法理論,“人身為一小太極,天地為一大太極”,“天地一大人身,人身一小天地”,并且根據天地間萬物的氣聚成形思想,源于天地間萬物陰陽二氣變化基本思想。
太極拳有著十分豐富而悠久的文化內涵,深受道家《道德經》的影響,對于其拳理基礎產生了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而太極拳的練習實踐也正是印證《道德經》思想的最好方式。因此,對于《道德經》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更好認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有助于對我們中華傳統武術——太極拳更好發揚光大,更好感悟到其中所蘊含的神韻和意境,可以更好修身養性。太極拳追求以靜制動和剛柔并濟,其一招一式都蘊含著《道德經》的重要思想。但是,絕不意味著《道德經》就是太極拳,更不能把太極拳拳理歸納為《道德經》,兩者相互蘊含著一種濃郁的哲學思想,但是我們只能認為《道德經》對于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太極拳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受到周易和陰陽學說的影響,所以它們也是太極拳產生的理論基礎。
[1]王崗.中國武術:一種追求過程的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4).
[2]劉浩.道德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劉曉玲.老子的和諧思想及其借鑒[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1).
[4]李魏平.太極拳運動哲理探析[J].上海體育學報,2007(12).
[5]編寫組.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