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貴州財經大學體育工作部 貴州貴陽 550025)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體育方針政策對接國際競技體育發展趨勢,開始走社會化、產業化、學院化發展創新之路。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市場經濟體系以來,給改革開放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體育純粹的行政計劃模式,逐漸被產業化模式所代替。
高校體育產業化,在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指引下,以體育產業市場為導向,將高校體育服務產品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各個產業鏈聚合為一個完整的體育產業市場系統,實現體育產業市場經營一體化。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順應了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是新時期深化我國高等體育教育改革的側重點。
在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體制模式向市場體制模式轉軌過程中,高校體育產業化作用更加明顯。高校體育產業化可以大大提高組織與參加者的積極性,激勵體育組辦方和供給者參與并保障其盈利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有健康體魄的人才,體育活動在增強大學生體質的同時,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在社會勞動力再生產中,保護與增強勞動力的再生與恢復。
高校體育產業化,可以擴大體育的再生功能,保證高校體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穩步發展。體育產業中的高校體育產業,在體育產業結構體系中,因體育教育業創造產值大而占有重要的一席,成為其他體育產業的基礎,促進體育產業長遠發展。在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大潮中,為社會群眾進行體育鍛煉提供產地與器材,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加快本地區群眾體育消費觀的同時,提高勞動者整體的素質,提供就業與實踐機會,盤活地方經濟,緩解金融危機殘留的影響。
體育產業市場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高校體育產業基于現代體育運動基本規律,開發體育功能,有效地將體育和經濟融為一體,增強了體育自身的再生功能,使得高校體育經費得到補償,促進體育事業良性循環發展,擴大高校的社會知名度與良好的影響,帶領社區群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同時,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高校具有完備的體育設施,體育產業潛力大。據初步統計,我國600多所高校有室內體育館,南方的一些高校甚至存在一校多館。500多所高校有自己的游泳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網球場、田徑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越來越注重健康與養生,體育消費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每年體育健康在家庭支出中呈持續增長趨勢。為了達到專業體育鍛煉的目的,社區群眾紛紛將目光投向附近的高校,從而也提高了學校的知曉度,又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體育自身的再生功能得以實現。
高校體育產業發展主要通過舉辦各種體育比賽與企業合作,發展體育贊助業,如全國U15男子籃球賽在暨南大學珠海校區體育館落下帷幕;第三屆國際太極拳邀請賽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館落下帷幕;籃球賽在山東大學南校區體育館隆重拉開帷幕;為期三天的體操全國冠軍賽在青島大學體育館落下帷幕;特步中國大學生五人制足球聯賽(CCFL)北大區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落下帷幕;國際羽毛球邀請賽在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落下帷幕。國際體育比賽在高校的成功興辦引發了人們對高校體育市場的關注。知名企業的贊助,促進高校辦高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改善了運動隊的條件。校運會中,在校生為各項比賽與校隊的贊助,也緩解了高校籌備經費緊張的壓力,學生在贊助的過程中也得到了鍛煉,贊助企業也能借此項重大活動,使企業形象得到宣傳,實現了雙贏目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方向已經形成,但是當前的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比,還具有滯后性。不少高校體育設施與體育人才,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處于閑置狀態,形成資源與資產的流失。就現有體育產業化的高校來看,產業化的發展模式較封閉,組織形式多是在本校師生教職員工中,社會交流合作的很少,也就得不到大規模的經濟效益,總的來說,高校體育市場的功能發揮的不夠充分。
高校體育產業化在增加高校經濟來源的同時,又能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我國高校的體育場館、體育器材設施良好,體育教師隊伍素質較高,具有專業化的水平,但是,由于多少高校領導層對高校體育產業認識不到位,造成資源的閑置與浪費,體育設施和人才發揮不到產業化的作用。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中,經營管理模式欠缺統籌,宣傳力度不夠,經營范圍受限,經費籌劃缺乏自籌精神,主要靠上級財政撥款,目前多少高校主要是組織一些規模小、內容單一的,有償健身鍛煉和培訓班,好一些的也無非是進行體育比賽、體育場館租賃,致使現有良好的資源卻不能帶來更多的利潤。高校體育產業化的過程中,存在產權和經營權混亂,經營策略不合理,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致使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緩慢,高校體育產業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能進行整合與發展。
高校體育產業目前的定位仍是服務學校自身、體育產業獨自經營,沒有開放到與企業聯手與社會融合。只有各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聯系與溝通的網絡化機制,才能促進高校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如今,企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足,這就需要高校做好前期的宣傳工作,調動企業與之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規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真正實現校企融合。
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市場發展潛力較大,高校體育市場開發得當,必能促進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高校體育產業化過程中,在搞好體——教互動的同時,抓住全民健身潮的發展機遇,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多管齊下發展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優化高校體育市場環境,以本校師生利益為出發點,創建合理的管理機制,促進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步伐,高校體育場館的有償開放,使高校體育走產業化道路。
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爭辦各類大型運動會的主權。高校在體育產業化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尋找機會,參與爭取到比賽主辦權的競爭行列中。抓住承辦運動比賽的良好機會,精心宣傳和運籌,爭取到社會的捐贈,申請上級機關資金與物質上的投入,完善運動設施建設。如2009年的第十一屆全運會的拳擊項目比賽,在山東交通學院體育館進行,提高了高校體育事業的競爭力。通過承辦各種大型比賽,高校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大融資力度,拓展籌資渠道,通過轉讓冠名權、廣告經營權等,吸引商家投資,以經營的觀點操持本比賽項目,確保比賽經費的落實。
以政府與社會聯動、市與區縣聯動、行業與企業聯動的辦賽模式和格局,加大新聞宣傳力度,提高影響力,把高校承辦的項目做成品牌。在賽前召開新聞發布會,通過電視開展直播或錄播擴大比賽的影響和知名度。提升價值與價值導向,引起全社會對教育系統的關注。高校體育市場應借助運動比賽的廣泛性與群眾性,主動尋找機會獲得運動比賽的主辦權。利用承辦運動比賽的機遇,運籌獲取廣告、捐贈、上級機關投入資金和物質來建設現代化的運動設施。通過承辦各種大型比賽,高校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采取多元化戰略,盡力謀求比賽活動效益的綜合化和最大化。參加全國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的精英。通過比賽推動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在比賽期間,組織高校體育發展研討會和經驗交流會,既豐富了內容,又發揮了比賽的綜合效益。
[1] 牛亞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育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思考[J].甘肅理論學刊,2005(6).
[2] 張苗,李圓圓.對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經營管理者,2009(19).
[3] 朱小平.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9).
[4] 韓京.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12).
[5] 申立.淺談市場經濟體制下體育產業的管理[J].湖北體育科技,2000(3).
[6] 歐亞敏.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1).
[7] 藍榮,周德書,閆萬軍.中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現狀與趨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5).
[8] 林玲,彭連清.體育產業結構的發展演變:理論與實證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