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光輝 陳光福 王成科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系 廣西崇左 532200)
敢壯山布羅陀文化旅游節:在田陽縣縣城及敢壯山布羅陀文化旅游區創辦。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陽縣的周圍和海內外的壯族同胞們自發來敢壯山,唱山歌,開展豐富多姿的民俗文化活動和紀念布洛陀,主要分五個部分:(1)壯侗語系八民族同胞萬把香火敬祖公;(2)八縣區歌手同臺比賽多調山歌;(3)區內外著名獅隊同臺“比舞”;(4)民間競技打造“壯味”體育盛會;(5)學術座談會再“探”布洛陀。其中節慶體育方面主要內容有搶花炮、抬“花轎”比賽、夫妻挑抬西紅柿比賽、斗牛、摩托“拉籮”西紅柿比賽、拋繡球等比賽項目,都是從壯族平時的生產生活中演變過來的,極具濃厚的壯族特色。如今,布羅陀文化旅游節已發展成為一種集民間傳統習俗、現代文明于一體,注重文化、藝術、民間體育活動、商品信息交流新興的民間傳統活動盛會。
民族節慶體育活動具有經濟性、參與性、競爭性、趣味性和時間性等特點。節慶時舉辦一些體育活動,可以實現參與的廣泛性,在時間上很符合當前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現狀,于此同時體育活動那些特有的競爭性、趣味性也就成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的主要原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間節慶體育活動是民族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展示、傳播以及傳承的重要場所和途徑。每年的獅王爭霸賽,為傳承、保護、弘揚擴大舞獅技藝,交流提升獅王賽水平,進一步打造田陽壯族舞獅品牌,都會請很多國內外著名舞獅隊同臺競技。鄉村文化的平臺是儀式性體育及節慶,它為其它形式的民間文娛活動提供了邀集的理由和展演的機會,和其它形式的村落文化共同發展,也為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機會與條件,同時很多體育活動本身就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斗牛、拋繡球、斗獅等,所以節慶體育活動在發展民族民間特色體育活動的同時,也是民族特色文化傳播的與傳承的途徑場所。
中越邊境兩國邊民共同歡歌、參與節慶等文化交流帶動了民間交往。近2年,中越雙方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中越斗雞賽、攀巖賽、歌舞表演、跨國廟會、特色民間民俗節慶等特色文化活動。中越邊境的文化交流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也使本地文化受到沖擊,如:中越開放邊貿以來,京族利用自己跨境民族的優勢,發展經濟、捕撈業、養殖、旅游等,使京族人擺脫了貧窮的身份,而大發展京族地區的經濟讓京族社會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嚴重沖擊了京族傳統文化,使許多傳統習俗文化日漸淡化、流失。
節慶體育活動總體上作為先民們自由精神生產的反映,體現著在生活勞動中發展人的身體素質,愉悅人的身心,豐富邊民族人民的生活。很多民族體育活動(舞獅、斗牛等)它集舞蹈、民族鼓樂、武術等于一體,是一種綜合性的運動項目,在表演參與過程中,參與者通過音樂的節奏鍛煉人體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與柔韌等身體素質,完成翻滾、騰躍、盤回、聳立和轉圈等動作,這對參與者來說,是一種良好的身體鍛煉方式和愉悅身心的有效方法;同時,對民眾來說,它可以作為全民健身活動的內容來推廣,也是一種閑暇時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情操、文化熏陶和娛樂休閑的良好方式,具有強烈的健身娛樂價值。
中越邊境節慶體育是中越地區邊境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經濟的部分載體。活動舉辦期間,它吸引大量的客流集聚到此,促進本地繳費,提高人民收入。活動舉辦期間,由于吸引大量的游客,當地風味小吃、周邊自然風景名勝、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服飾文化等都可以促進消費的增長,同時還會舉辦商貿洽談、資源開發等大型的商業活動。這樣不僅僅只是帶動某個人區域經濟的發展,而是促進一個地區甚至周邊城市一起發展,還可以匯集巨大的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取得文化、旅游、商貿等多方面相互推動的綜合經濟效益[1]。
節慶體育是民族特色文化節慶體育方面的開發利用,充分利中越邊境節慶體育活動和國家扶持的兩廊一圈旅游的契機,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改善提升民眾的生活質量,將中越邊境這獨特的旅游資源推向全國甚至世界,借此讓外界來了解廣西,走進廣西,打造屬于自己優勢的品牌旅游項目。資料顯示,節慶體育的開發會帶來很大的經濟、社會效益:(1)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展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掘了少數民族中的一些民間歌舞;(2)把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知名度提高了,得到了宣傳促銷的旅游效應;(3)給游客展示、銷售了特色的民族工藝品和紀念品,推進了民族工藝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4)許多游客被各種特色民間小吃和風味食品吸引,民族美食文化的利用和開發得到深度和廣度拓展。總而言之,成功開發和帶動民族節慶的區域旅游業、零售業、服務業等的發展[2]。
邊境節慶體育同樣有體育的政治特點。作為一只“無形的手”,它具有穩定社會的功能。同時也可以帶動邊境兩國的政治交流。中越邊境民族文化促進了民間往。對于邊境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睦鄰友好有特殊的功能。中越邊境民族的史上長期以自然經濟為主,一度很封閉。比兩國的腹心地區發展滯后,并國家對重點開發的投資不多,除了農產品初加工業、傳統手工業、輕工業、建材業和修理業之外,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在這里沒有。即使是農產品初加工業,也不能稱之為發達。邊境的經濟文化互動在低層次上,從而制約著中越兩國政治經濟關系的全方位發展。
近年來,中越雙方領導人對旅游合作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廣西、越南河內市及廣寧、諒山、高平,2008年5月簽署了《中越邊境旅游管理合作備忘錄》;云南省和越南北部的9個省市在2009年簽訂了13份旅游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在兩方一起努力的作用下,中越邊境旅游合作更趨密切。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2號)中明確指出了“依托崇左大新跨國瀑布景區和憑祥友誼關景區設立中越國際旅游合作區”,讓中越邊境旅游的合作進入到實質性發展階段。中國東興—越南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研討會在2010年9月14日越南下龍市舉行,中國廣西與越南廣寧聯合簽署了《共同推進中國廣西東興—越南廣寧省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協議》,為深化中越跨境旅游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3]。
邊境節慶體育活動的開展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與場所,它豐富了邊境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群眾與群眾、群眾與政府、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有利于本地區以及周邊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向全國推廣全民健生活動有力的助推器,節慶體育活動帶動農民首先參與到特色體育活動中來,讓其慢慢適應接受這種思想,適應這種生活,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達到愉悅身心、強身健體的目的。在構建和諧社會,引導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突破口之一。但是,放眼整個祖國大地的鄉村,只有我國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邊境地區開展的還可以,其他地區體育活動在節慶期的開展水平和普及程度遠遠不夠。所以值得我們去發掘、發展的節慶體育所帶來的重要價值。加強邊境區域合作,提高民族文化開發手段的現代化,綜合利用文化資源,使中越兩國雙贏。
[1] 周平,熊少波,孫曉.我國節慶體育對農村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其效應研究[J].農技服務,2011,28(12).
[2] 廖國一,王雪芳.環北部灣經濟圈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J].廣西民族研究,2007(3):194.
[3] 魯剛.中越邊境云南段沿線地區的邊境貿易與經濟合作[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1).
[4] 韓敬全,張振華.試論當代中國農村區域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與科學,2005,9(1):6.
[5] 李志清.儀式險少數民族體育在鄉土社會的存在與意義——儀式中的搶花炮[J].體育科研,2006(5):18-23.
[6] 雷軍蓉.中國舞龍運動的社會特性和價值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27):113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