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曄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體育教研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擲球運動進入我國已有30余載,在取得輝煌競賽成績的同時,也凸顯了諸多的問題。后奧運時代,我國體育的整體戰略開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步入轉型期的我國體育事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嚴峻的事實要求我們必須做出判斷和抉擇,因此總結以往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缺點和不足,探索新時期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下一階段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對地擲球運動的下一步發展有著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文獻資料法、統計法、比較法。
目標是行為的起點和終點,明確的目標為實踐提供參照和指引。1986年原國家體委下發了關于開展和普及地擲球運動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地擲球運動的正式開展,這是我國地擲球發展中最早的目標性文件。1998年行政機構改革后,主管部門改為小球運動管理中心,研究和制定所管運動項目的發展規劃、計劃和方針政策是其主要的職責。遺憾的是依然沒有對地擲球運動我國體育中的地位、發展的目標、規劃提出明確的意見。長期的奧運項目優先發展和重點投入使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忽略了非奧項目。2003年地擲球協會代表大會雖然提出了發展方向問題,但在當前體育行政組織掌握體育資源,依靠行政支配體育資源的體制下,缺乏支配權的協會所提出的目標顯然沒有多少分量。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地擲球運動是在目標和規劃的缺失下盲目而隨機地發展。機構組織之間的權力、利益博弈和落后體制的交互而成的矛盾也使權責的界定更加復雜。權責不清所導致的發展目標和規劃的缺失,成為我國地擲球運動發展陷入盲目的主要原因。
舉國體制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由國家實施統一領導、統一目標、統一行動。舉國體制有其自身的優越性,但同時高度集中的特點使這種體制在現階段不可能,也不允許被應用到我國所有開展的體育項目中,作為非奧運項目的地擲球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但受長期舉國體制思想影響,人們形成了一種被固化和束縛的觀念,認為只有依靠舉國體制,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不少人曾對地擲球進入夏季奧運會寄予了厚望,本質就是希望通過國家機器的強大力量發展,核心還是回歸了舉國體質的發展老路。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向國際地聯表示:當國際地擲球聯合會會員國達到50人時就把地擲球列入奧運會項目。但是薩馬蘭奇的離任和奧運會的“瘦身計劃”使這一愿望的實現變得遙不可及。因此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是改變地擲球運動發展中面臨的困境的根本和核心的問題。
人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是一個運動項目發展中永不枯竭的動力來源,只有擁有強大的人才儲備,可持續發展才能成為可能。北京體育大學和西安體育學院在擲球運動進入我國時就開設了相關專業,高校就業政策改革后,學生對專業的選擇更加理性化和現實化的趨勢使地擲球專業辦學的規模和數量在逐年萎縮,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全國錦標賽和全國青年錦標賽的參賽隊也程逐年減少趨勢。2000年后全國的地擲球男、女運動隊分別從28支和19支銳減至20支和13支,被譽為“中國地擲球運動搖籃”的西安體育學院也一度瀕臨專業停辦的邊緣。后備人才的儲備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地擲球運動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體育實踐離不開科學,體育領域科學研究也越來越多地發揮自己重要的作用,我國國家體育主管部門設立了奧運公關、高科技等一大批緊追世界體育科技前沿的的科研項目的確立為我國的體育事業在國際競技領域體育強國地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地擲球運動的科研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從1978年至今,擲球(地擲球)運動的體育類相關論文僅有52篇(中國知網檢索),年均2.08篇,研究論文總量偏少,且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寥寥無幾。在統計的結果中,競技體育占48.07%(25篇),群眾體育占30.76%(16篇),學校體育占21.17%(11篇),對競技體育領域的偏重過多以及研究方法單一、缺乏創新成為科研薄弱的主要問題。
2003年11月,在深圳召開的中國地擲球協會第三屆代表大會的主報告“關于今后的發展對策”中提出將把在高等院校推廣地擲球運動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然而目前僅有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海事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學院等幾所普通高等院校將擲球列入學校體育課程體系,但這相對于全國近百所高校實在微不足道。
地擲球運動在高校發展受限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地擲球提倡的愉悅身心的核心理念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核心學校體育工作在目標上產生偏離。(2)高校競賽體系的不完善,降低了學校開展課余訓練和參賽的積極性。聞蘭、李志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行的政策導向不利于學校課余訓練工作的健康發展,高水平運動隊的競賽制度削減了普通大學生的參與機會。(3)學校體育中的傳統項目長期占有大量的資源、限制了項目的開展空間。學校徘徊在“開展與不開展”、“投入與不投入”以及“投入與效益”的困難選擇境地,而擲球也就成了學校體育項目中名副其實的“雞肋”。
體育文化是體育運動得以發展生生不息的土壤。廣義的體育文化是指為豐富人類生活,滿足生存需求,以身體為媒介,把滿足人類需求的身體活動進行加工、組織和秩序化,形成獲得社會承認的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的文化,狹義指體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將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體育作為有價值的活動加以肯定,并賦予一定的意義,從而使體育由自然活動變成文化活動。運動訓練學的理論告訴我們:運動訓練水平的高低并也不完全取決于資源投入的多少,還取決于某些運動項目文化含量的高低。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流傳數載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其賴以生存的深厚的文化積淀。而擲球這個外來品,毫無疑問在中國是缺少其天然的文化生長土壤的,加上長期的“金牌至上”的思想更使其后天“營養不良”。因此創造適合生長的文化土壤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目前我國在地擲球運動的文化土壤的建設方面的存在很多不足如:思想固化、缺少文化建設的陣地、手段陳舊、方式方法單一、缺少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播與傳承等等問題。
我國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實現繼續發展群眾體育事業、繼續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繼續推進體育改革創新三點目標。不言而喻,從金牌戰略向夯實體育基礎轉變無可避免的成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導向。因此對于擲球來說:首先要進行合理定位,將發展思想向自我開拓轉變,加強基層地擲球組織的建設,靈活通過各種方法與社會積極接洽,吸引社會中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合作,多領域、多途徑、多樣化拓展經費來源,減少對國家財政投入的依賴,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發展運作理念與方法,著力培養市場與社會基礎;其次在明確權責的基礎上,建立長效的宏觀目標體系和詳細的規劃,并監督其發展,對過程中的出現問題給與及時的調整。引入產業機制,鼓勵相關休閑娛樂等新興產業和領域的發展,時刻保持運動項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加強地擲球專業的建設,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擴大項目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拓寬專業培養范圍,改變傳統的就業思想,積極開辟新的就業途徑。積極吸引青少年的參與,擴大青少年的培養規模。完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體系,爭取建立由高、中、低層次的人員梯隊結構和科研型、管理型、競技型、普及型等多領域的結構組成。
鼓勵身處工作一線的教練員、運動員、管理人員、教師提高自己的水平,開拓創新,積極從事科研活動。完善科研管理方法,建立科研獎勵機制。鼓勵多學科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積極倡導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吸引國外的高水平科研人員前來交流訪問,組織各種行式的研討、交流、論文報告會等活動,并選派科研人員赴國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的地位,營造和諧的科研環境和創新的科研氛圍。
雖然體育與教育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但二者之間也不是毫不相干,存在共同涉及的領域即學校體育工作。因此在體育與教育兩個分屬不同管理部門間建立良好的聯系,有助于得到教育和體育部門的共同認可,為地擲球運動進入學校提供支持和條件上的便利。為建立由小學、中學、大學一脈相承的學訓和體教相結合的模式和健全的大、中、小學生競賽體系鋪墊道路,同時在發揮學生協會、俱樂部、社團的主動性的基礎上拓寬了學校課外體育領域。
多年來地擲球運動在國際競賽中為我國爭得了榮譽,也為我國培養了優秀的運動員,但在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的轉型期和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必須轉變思想,在競技體育培養與學校教育培養雙軌并存的條件下,重新進行自我定位,設立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在重視人才儲備和文化構建的基礎通過體教結合、體社聯合、科研促發展等方式來探索地擲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建立新的發展宏觀戰略。
[1]中國地擲球協會官網[EB/OL].http://boules.sport.org.cn/.
[2]中國政府網[EB/OL].http://www.gov.cn.
[3]中國教育部門戶網站[EB/OL].http://www.moe.edu.cn/.
[4]聞蘭,李志剛.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困惑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6).
[5]施群英.我國高校地擲球運動的發展與前景探析[J].科技傳播,2010(6).
[6]羅培秀.小金屬地擲球運動國內外發展因素分析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
[7]徐道玉,洪偉.我國地擲球運動發展現狀與建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
[8]金子木.高校開展地擲球運動的意義與前景[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9]吳立柱,司鵬巧,鄭會娟.關于提高地擲球課質量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2).
[10]劉蘆萍.略論地擲球運動與全民健身[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8(2).
[11]陳勇,陳家瑞.試論地擲球“教”與“學”的辯證關系[J].體育師友,2007(3).
[12]高衛,李靖.中、意地擲球比賽技術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3(4):47-50,101.
[13]盧風.地擲球教學與訓練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6(3):62-72.
[14]陸仲元.地擲球競賽規則與運動技術[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6(3):78-80.
[15]吳忠義.擲球游戲二則[J].學校體育,199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