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東
(白云區唐閣小學 廣東廣州 510165)
近年來,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全面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大力推進體育課堂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每天不少于1小時鍛煉時間,體育課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節,3~6年每周3節。這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還是沒能讓學生體能得到實質性改變。例如:2011年11月《南方日報》報道:“從近幾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結果看,學校一系列體育活動只是遏制了學生體質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學生體能沒有提高,而肥胖率和近視率卻不斷上升”;2012年11月廣州市國際馬拉松大學生死亡事故,學生體能問題再次成為新聞媒體討論的熱點話題。
新課標的試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為現代教學帶來了新的血液。新穎的教學模式、豐富的教學內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確實被師生們所接受,對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課標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課堂活躍了,學生找到發揮自我的空間,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教學中,“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有了質的變化,學生得到了尊重,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互動互助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識。總之,新課程標準融合了現代先進的教學理念,貫徹了科學發展觀,解放了思想,改變了以往“放羊式”和老師“包辦式”的教學,課堂沒有了緊張嚴肅的氣氛。但新課標實施幾年來,從學生體質測試數據來分析,情況不容樂觀,學生體質不升反降,學生運動技能在不斷退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個性在不斷退化。這是教學指導思想有缺陷,還是體育教學過程存在問題,是學生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體育教學的特殊性(體育從字面理解應該是身體的教育,是增強體能、磨練意志、活躍心身的教育,就是對身體進行刺激,使身體更具有抗拒力、更強悍,體能有不斷提高),應試教育的盛行(學生家長重文化輕體育的認識),現代獨生子女個性(嬌生慣養、怕苦、怕累)以及體育教師對新課標理念不同程度的理解等實際問題,必然給新課標實施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近年來,隨著創建規范化學校和創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的開展,各學校體育設施設備不斷完善,體育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技術能力不斷加強;學生體育活動時間增多,國家甚至立法強調體育活動的重要性。體育有如此大好的發展環境,為何學生體質不升反降。
經過調查發現,現在仍有很多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沒有得到重視,隨意性比較大。學校對體育課不是很關注,意識形態上覺得只是帶學生活動活動、出出汗,誰上都行,甚至有些體育課被占用,久而久之,體育課成了形式課,沒有科學的設計、系統指導和專業引領,更談不上提高學生體能。而且小學階段對體育教學質量沒有具體評價方案,沒有統一抽測,體育成績也不影響學生升學,“三好”學生評比中雖然有體育成績要求,但實際評比時也還是以語數英成績來決定。學生體育成績雖然每年都填報《國家體質測試》和《省體質測試》的相關數據,但基本上是由體育教師隨堂測,成績由體育教師自己報,對于數據的真實性有多少,沒人去重視,測出的數據也沒有及時進行分析和總結。所以教學質量出現“真空”,沒有監管,教學的效果更談不上,學生的體能何來提高。其實,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體育資源和課時量,發揮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我們應該以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為根本,抓好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制定一系列“質”的監控和“效”的獎懲制度,以行政手段加強課堂質量監控,上級部門還應定期抽測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把體育教學質量納入學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中,并作為體育教師考核的依據。我們要不斷提高體育管理力度,讓體育課堂有人管、有人抓,堅決按照省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體育課,確保不被其他課占用,保證學生體育活動時間。
新課標領域下的課堂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個性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增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然而,在現時的實際教學中,并不容易達到這些理論上的要求。現在的小學生,獨生子女占多數,個性張揚、倔強,但不自覺,喜好各異,如果讓他們自主學習,很難達到課堂教學效果,更不用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運動的強度和量無法完成,有時不小心還會出現“安全事故”,到時不但談不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還要吃上“官司”。“嚴師出高徒”這句格言,實實在在體現了課堂管理的嚴肅性,特別是體育課,本身就是人的肢體運動,有其“枯燥、乏味、辛苦”的一面,如果不運用強制性的手段,許多學生都會放棄,也就不可能培養出強壯的體魄,反而增加了出現暈倒、生病的現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對學生越嚴格,學生對你越敬仰,學習越進步;對學生越隨意,學生對學習和自己也就越隨意”。這說明了嚴格的課堂管理的重要性。平時與一些體育同行聊起體育課堂教學工作,大家都有同感:學生體質在下降,要找一些身強力壯的體育苗子真的很難。
新課標理念下的體育課堂教學,應是“以人為本,輕松和諧,師生關系融洽,在背景音樂的伴奏下,創建育人的意境,故事化的教學程序,猶如戲曲的拍攝,有導入、有情景、有重點、有輔助”,真的是現代化的、理想化的教學。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容易掌握知識點,也培養了學生樂學、好學的學習興趣。
實施新課標,是教育的一次變革。春風吹過,全國上下的教育工作者培訓、總結、再教育,學習積極性高漲,教育事業面目一新。但在科學施教中,請不要忘記體育的實際效能,就是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現實社會中,存在著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和各種壓力,都需要每個人具有強壯的體魄,抵抗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進入2008年,雪災過后,迎來臺海緊張局勢,接著就是“藏獨”分子動亂,再就是“流感、手口足癥”等傳染病,最為嚴重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傷亡慘重。種種跡象表明,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具備抵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要具有強壯的體魄。學校體育教學就要肩負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任,培養出體魄健壯的新一代人才,這就要求我們體育工作者在施教時,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在體育運動中要取得好成績,體能要獲得提高,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意志力,意志力在體育運動中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意志力,很快就會放棄,體能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比如說:運動“極限”的出現,就是在一定強度持續一定時間的體育運動過程中,感到胸悶、呼吸困難、心率急增、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而不協調、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運動等主客觀的變化,這種狀態稱為“極點”,這時候就需要意志力堅持下去,從而逐漸克服惰性,使內臟器官活動加強,改善肌肉中的氧供應,“極點”就會慢慢減弱,人體的運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克服,運動肌體能力才能得到徹底加強。所以,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意志力的培養。
新課標將小學生體育學習劃分為三級水平目標:1~2年級相當于水平一;3~4年級相當于水平二;5~6年級相當于水平三。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特別理解好“相當于”三個字,這三個字充分體現出個別差異,也就是說1~2年級的學生普遍學習水平是水平一,但也有可能有學生達到水平二的學習水平,因為每個年級、每個班都有可能存在不同差異的學生,他們的體質有好有差,更為重要的是同一年級存在不同年齡的學生,有的相差1年多,而在小學中,相差一年,體能就相差非常大。差異的存在,這就對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設計、課堂授課中都要注意這些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達到更高的起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在實施《體能測試標準》時,很多老師忽視了學生年齡的差異,評價中用一個標準,導致體能測試數據失真、有誤差。作為體育教師,我們要充分理解新課標理念,關注個別差異。
新的時期,新的思考,新的教學。在新課標理念的熏陶下,體育教育工作者要更有激情,用理論引領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追求教學實效,發揮個性特點,尋求適合現代學生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的新一代人才。
[1]于葆,石作礪,陳澤,等.運動醫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