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枝
(山東省鄒平縣禮參初級中學 山東鄒平 256200)
1999年,國務院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并在2001年開始了新一輪的學校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2]。健美操教學作為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得到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一線的中學體育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結合健美操運動的規律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思想觀念的形成就越來越值得探討,結合10年課程改革以來在中學健美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推動健美操教學的改革也越來越值得一線教師和理論研究人員的重視。
健美操運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傳入中國,是一種新興的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具有較強的普及性。健美操運動是指在音樂的伴奏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有氧運動為基礎,達到增進健康、塑造形體和娛樂為目的的一項運動[3]。健美操分為兩類,一種是以競技為主的競技健美操,由于其主要的任務是以競賽為主,所以動作難度相對較高,較難掌握;另一種是以健身為主的大眾健美操,其主要是以促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主要屬性是健身,所以掌握較為容易。依據本文探討的目標主體的特征屬性,初級中學階段的健美操教學中配合體操、韻律操和舞蹈的教學進行[4],應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為目標,以育人為宗旨,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互配合進而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初級中學階段的健美操教學應是以大眾健美操教學為主,在教學中選拔運動能力較為出色的學生進行競技健美操培養,使其達到競賽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初級中學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在獨立性、依賴性和自覺性相互矛盾的時期,其心理活動較為復雜,常出現逆反心理[5]。健美操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形體的塑造,可以使學生正確的對待其生理上的變化,通過身體練習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通過塑造學生的良好的精神風貌促進學生在教學中產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于難易動作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初級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其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處在一種質變的時期。在健美操教學中,借助復雜的固定動作排列組合教學恰恰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并通過身體練習將四肢的動作與思維能力進行相互協調,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在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后,引導學生進行健美操動作的創編,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的擴大,使其能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體育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如何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增加學生的運動量,促進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興趣進而達到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借助運動項目進行正確而有效的鍛煉。健美操在體育教學中對于發展學生的主動鍛煉的意識是具有巨大的作用的,尤其是針對初中階段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女生而言,健美操教學是其鍛煉身體,培養終身體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美育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6]。初級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的學生通過健美操教學,有助于培養當代中學生積極向上、充滿生命活力的外在形象,充分彰顯了“美”在生活中的意義,提高他們對人體美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追求現代人體美的潛在,使“美”成為學生在生活中的一種追求,完美的將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功能體現出來。
現階段,新課標只是籠統的對于健美操的教學目標進行了表述,尚未系統的安排在每個學習階段適合通過或者借助哪一類項目以達到預期目標,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教師在教學中的創造性,但在一線教學的實踐中,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的隨意性逐漸加大。課程標準中對于在初級中學(7~9年級)的表述為:學校可以按照內容標準中水平四的規定,根據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和多數學生的興趣,在每一類運動項目(如球類、田徑等)中選擇若干動作技能作為教學內容;而對于其發展的上一級目標為:在高中學段,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確定的內容范圍,選擇一兩個項目作為學習的內容[7]。從新課標的表述中不難看出,教學中對于教學的連貫性要求較高,認為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興趣”,以期促進學生能系統的掌握某個項目進而形成“終身學習”。
健美操教學對于教師的技能要求較高,尤其是在教學的方法的選擇上,要求健美操教師能針對不同的受眾和該階段的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安排教學內容。而現階段的情況是中學,尤其是初級中學,對于健美操的專業教師十分缺乏。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健美操仍屬于新興的項目,師范類高校的體育院系對于健美操項目師資的培養仍處于普及階段。其次,初級中學的體育教師在崗位學習能力普遍不足,對于技術的交流較少。再次,國家對于師資控制較為嚴格,體育系統內部的專業人才無法有效的與教育系統進行流通。
教科書是指導教學的資料,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材料。在初級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各個項目的系統教學都缺乏明確的教學指導用書,大多數一線教師只能使用大學教材或者是成人教材,而針對初中學生的健美操學習的問題缺鮮有總結,只能主觀的進行臆斷,造成了教學中的效果不佳,最終形成教與學的矛盾。
在初中一年級的體育教學中將健美操課程作為必修的教學內容,以介紹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一定課時的練習,以激發學生對該項目的興趣,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學習基礎;初中二年級在一定范圍內統一體育課教學的時間,將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有效的排列組合,在同一教學時段的相同學齡的教學班級中開展教學選項,合理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健美操教學,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同時,結合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開展健美操興趣小組,以期起到培養健美操學習骨干,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在初中三年級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體育教學中增加健美操特長生的選拔和培養,為高一階段的運動隊或學校輸送人才,形成教學與人才的供給鏈。此外,在全校可以普及大眾健美操來替換陳舊的課間操,開展各類的健美操競賽活動,不僅增加學校特色,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健美操的學習興趣。
在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下,健美操教學的高水平專項人才欠缺應該是長期需要面對的現實,這個矛盾的解決應依靠多方面的努力,學校教師在日常的業務學習中應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主動自覺地接受新的知識并積極有效的思考,以期轉化為自身的教學能力;教育部門應立足于提高體育教師的技術能力,打破傳統的理論學習模式,增加實踐和教學方法的培訓,使廣大的一線教師能在技能的學習中切身的體會到自身的不足,形成其主動提高教師技能的教學態度,以帶動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體育教師的選聘中應增加對于專項技術人才的重視,對于基本技能的掌握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需求,要努力的發展教師隊伍,促進教師隊伍的“一專多能”;在業務學習中打破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束縛,加強教育系統的體育教師與體育系統的相互聯系,如在健美操教學中可以邀請體育運動學校的專業教練員對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指導,在專業技術層面對其教學進行改進;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高、中、低端不同的教學模式帶動學生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整體發展,以期形成良性的循環。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1999.
[2]季瀏.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教材編寫組.教育推薦教材·健美操[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Z].2001.
[5]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九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