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澤
(吉林體育學院體育系 吉林 長春 130022)
縱觀當前國內賽場黑哨、假球、服藥等“異化”現象猖獗,反思國內傳統競技思想和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的滯后,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口號的提出,使我們清醒意識到國內體育對于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呼喚勢在必行。作為培養各類體育人才的體育院校則更是重任在肩。
人文教育出現于15~16世紀,并曾現出空前的繁榮。而隨著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西方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唯科學主義”的盛行,走上了否定人文科學的極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文主義開始復興,西方教育史上在這一時期出現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存在主義的教育理念對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理念的形成和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并逐漸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20世紀初期現代奧林匹克誕生,現代體育在科學主義的推動下,形成了西方現代體育的強勢文化,它以專業競技和奧林匹克運動為發動機。到了20世紀70年代文藝復興使得人文思潮撲面而來,無論是西方思想家,還是美國的新體育流派都對體育的人文價值觀進行了論述,至此,世界范圍內的體育項目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開展。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貧乏、情感沖突、修養淺薄、人生追求低俗等人文教育缺失現象。其缺失的原因有:家庭、社會及教育的功利價值取向、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面對教育的功利價值取向我們將有何對策。2002年中國教育報刊登的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中一片文章為我們的高等教育改革找到了答案,其題目是《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當時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的周遠清在講話中指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多年來世界各國政府關注的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薄弱和人文與科學教育脫離已成為嚴重的現實問題,黨和政府對此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馬克思在繼承前人關于人的發展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他認為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首先是人的體力與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其次是人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的發展;同時,人的全面發展也包含了每個人富有個性特點的發展。總之,人的體力、智力、道德品質及個性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即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中的人的全面發展。此學說為籃球教育目標和內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框架。
哲學界認為人同時具有兩種生命,即“種生命”和“類生命”。“種生命”為人與動物所共有,為自然給予,非人所能自主;服從自然的法則,與個體共存亡。“類生命”則是由人創生的自為生命,僅僅屬于人所特有。類生命的價值在于它能充分開發人的種生命。前者須以后者為性質規定,后者則以前者為實體依托,因此,人的兩重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內在統一關,這一理論觀點為籃球教育目標的核心內容的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
我們將以上學說理論作為依據,構建了籃球教育的“科學—人性—健康—創造”四位一體的目標模式。科學目標即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的目標;人性目標即學生人性修煉的目標;健康目標即學生身心群發展的目標;創造目標即為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新的使命。
籃球教育的科學目標即籃球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的目標。籃球教育的科學目標可分為知識類目標和實踐技能類目標。知識類目標是了解籃球運動的基本規律、文化內涵與文化功能,較系統地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對籃球理論層面的問題能有所創新和發展,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實踐技能類目標是較系統地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技能和技術、戰術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具有從事籃球教學、訓練、競賽組織和臨場裁判的能力。
人性是一切科學唯一穩固的基礎。馬克思認為,這種特征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會和自身三者的關系中,所表現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實踐屬性。所謂修煉,其源于印度佛教的修行,其含義是純潔心靈,增進健康的普世性的育人思想。
籃球教育中對人性修煉的目標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統一。“善”是主體理想通過物質手段向現實性的轉化。實動總是受著善的尺度、人的價值尺度的規定和制約。“真”體現的是主客體的統一,是本質上的統一,是理性通過概念的抽象活動超感性所達到的結果。“美”體現的是人們在思想和行動中對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關系的自覺而現實的協調,通過這種協調尋求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融洽和和諧。籃球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途徑或手段,其最終目的應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是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的。在籃球教育中,人性修煉目標即對學生的和諧價值觀的追求,具體表現為學生的協作意識、關愛意識、公共精神、世界精神等方面的修為。
健康目標即學生身心群發展的目標。人具有兩種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種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此模式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任何一種教育不應當將人的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等分割開來理解,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籃球運動作為集體項目,不僅具有這種健康教育功能,更具有這種健康教育的使命,在教育過程中要依據“生物—心理—社會”的健康模式,加強學生的“身、心、群”的教育,具體目標體現在學生的健壯的身體狀況、健全的心理狀況和較強的適應性、挫折承受力和抗壓能力。
21世紀是以科技為先導的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也正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開展創造教育是實現這種轉軌的關鍵所在。江澤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創造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了民族的前途,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需加強學生創造素質的培養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實踐證明,人的創造素質是經過培養、鍛煉而成的,創造素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智力因素即學生的感知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情商)即理想、信念、情感、興趣、愛好、膽魄、意志、毅力等因素。其具體培養目標表現為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追求真理、堅定意志和信念等。
構建體育院校“科學—人性—健康—創造”的籃球教育目標模式不僅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且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此目標模式的實施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且有利于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后備人才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1]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43-68.
[2]王鐵成,宋麗媛.籃球教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1-28.
[3]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籃球文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7).
[4]論三人制籃球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5]常州高校籃球文化活動的建設與發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
[6]試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7]和諧社會視角下的高校籃球文化建設[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