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 萬天亮
(四川雙流華陽中學 四川 成都 610213)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現代工業化程度的逐漸提高,中國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要求愈發加大,競爭也趨于激烈態勢。當前社會上各種名目的業余班、提高班、補習班的盛行即為父母為提升孩子未來的競爭力而強加于學生學習上的人為壓力,無疑對當代中小學生增添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從而造成了相當部分的中學生個性偏執,缺乏堅強的意志力和毅力,嚴重的削弱了中學生的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這人生當中最重要的青春發育期,是中小學生心理、生理走向成熟階段的過渡時期。毫無疑問,在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這一重要階段,其心理健康問題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研究結果表明,10%~30%的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當代中中學生肩負建設祖國的重任,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因此,國內外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1]與此同時,現階段還一時難以解決的獨身子女群體、留守兒童群體、放任兒童群體的持續擴大,家庭對兒童的過分溺愛,使相當多的家庭兒童在中學生青春期這個重要的階段缺少必要的意識磨煉而導致心理承受能力減弱。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目漸嚴重,已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學習是青少年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當代青少年面臨的學習心理問題十分復雜,其中最突出的是學習適應問題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時間管理問題、學習策略問題、考試心理問題等。青少年學習適應問題的產生主觀上與其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策略不當等因素有關,客觀上則與學業負擔過重、傳統課程教學、應試教育下的升學壓力、父母師長的高期望等密切相聯系。
在1998年的《中學生時事報》報道中,34%的被訪學生說功課太多而忍不住有想哭的感覺。58%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近半數的學生感覺學習壓力過大,與父母的期望值相比,難以承受。57%的學生認為自身成績與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連。可見,青少年這種學習上的壓力直接造成了精神上的嚴重負擔。導致了神經衰弱、失眠多夢、食欲不振和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1.2.1 主觀原因
由于中學生生理發展迅速,促進了中學生心理的成熟。這個時期的孩子獨立自主性很強,他們往往會爭取在社會、家庭和學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而對他人意見卻難以接受,以展示他們的成熟。在這個被稱為“心理斷乳期”的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沒有發展成熟,在主觀愿望和實際存在現實的差距。在各個方面對父母的依賴程度相當高,因此,中學生在這個階段長期處于獨立性和依耐性的相互矛盾之中。強烈的活動需要與能力發展不同步的矛盾中學生顯得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參加各種活動的需要較為強烈,但他們相應的能力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兩者互不適應的矛盾通常會促使學生出現各種消極心理陰影。繼而產生依賴性強、自我中心、任性、叛逆、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傾向。
1.2.2 客觀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在面臨復雜的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中,他們將面臨的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多重壓力。作為占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的當代中學生,在步入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時候,往往被享樂主義所迷惑,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難有正確的認識。傳統教育帶來的升學壓力負擔,或多或少的使中學生具有不少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卻相當有限,在難以得到家庭和社會理解的過程中,極可能導致他們心理失衡。[2]另外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社會的開放,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這種由于家庭的不和諧,父母的長期不和、離異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傷害的也在成比例增長。
國外已公認體育鍛煉是一種心理調節方法,我國也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運動。有觀點認為體育鍛煉具有顯著的短期情緒效應,即能迅速使體育鍛煉者的狀態焦慮、抑郁、緊張等心理紊亂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情緒程度顯著提高。研究資料分析結果也表明,長期進行體育運動的中學生不僅人際關系適應能力更強,學習熱情更高,情緒自控能力更好,而且問題行為更不容易出現。[3]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的重要課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早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知,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可以說體育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塑造完整人格和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建設中愈來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視。
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一文里談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4]表明青少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在世界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國要屹立于世界,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整個中華民族要有強健的身心基礎上。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體育運動先后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全民健身運動、陽光體育活動等理念。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一個人的完整健康是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而心理健康又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掌握通過一定的體育鍛煉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用自信、樂觀的良好品質去感染學生,啟發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以培養自己的頑強意志。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把“身”、“心”統一到體育教學之中,作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了興趣,才能輕松愉快的學習。因此,在教學計劃過程,多選擇些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項目,避免對學生產生造成大的心理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創造良好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比如在體育教學中更多的采用活動性游戲和音樂伴奏及舞蹈性動作的加入,并在學生情緒高漲時逐步的加大運動負荷,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對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當然,我們更應該通過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使他們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發展。
科學的體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心理健康埋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要做到這一點,在體育教學上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以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運動項目。為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在體育教學中多開展集體項目活動,把學生融入到集體之中。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適當的采用教學比賽形式,讓學生尊重裁判、服從裁判、團結隊友、盡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能使學生情緒穩定,促進學生個性開朗,進而使學生個性得到全面發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心理學、教育學、體育學等理論文化知識,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體育教學的藝術性。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材施教,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教學經驗,把心理健康教育不失時機的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時的創建一種和諧包容的心理環境,通過體育教學活動,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米萬均,陳力.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概況[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2(1):85.
[2]溫桂全.學校體育教學與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2011(3):333-334.
[3]李蕓.體育運動習慣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7(18):1695.
[4]孫亞蜀,王小梅.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作用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2(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