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行陽 張華鑫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59)
所謂生態體育,就是指人類、體育、環境的相互協調、共生共融、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活動,即通過在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中開展的體育運動。體育生態文明有著豐富內涵,它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方式。自然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體育提供了空間,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和現代體育的文明,創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價值。體育教學活動是一個微觀生態系統,體育生態系統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在當今社會,用生態的眼光、態度、和方法來思考體育教學是當今的需要。
生態系統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間中,生物群體與無機環境,通過能量轉換與物質循環聯結成的相對穩定的矛盾統一體[1]。教育生態學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體育生態學的研究見諸于20世紀80年代。[2]體育教學涵蓋了教育學和體育,是這兩門課程的交叉領域,其生態學視角研究體育教學的比較少。體育教學是一個微觀生態系統,它具有整體行、協同性、共生性、動態平衡性等特點,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德國動物學家雷特爾(Reiter),在1865年將希臘文詞根“Oikos”與“Logos”結合為“Oekologie”,提出“生態”這一術語。“Oikos”指“棲息地”或“住所或周圍的地方”,而“Logos”指“研究”或“探索”,將這兩個詞結合成為“生態”,所以,片面地說,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卡爾(E.Haeckel)把生態學界定為:是“研究動物與其無機環境與有機環境的全部關系”的科學。[3]我國的生態學家大多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的科學”。隨著人們的科研水平層面的更深更廣與人們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一詞不單單是代表自然生態,像研究社會生態、哲學生態、文化生態語境下的“生態”等等。體育生態學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特別是邊緣效應原理、多樣性和主導性原理、生態平衡原理、可持續發展原理、瓶頸原理等,解析各種體育生態環境因素與人的運動、與體育事業之間、動態的、復雜的、有機的關聯。體育生態學從分析各種生態環境及其構成因子之間的關系和體育生態系統入手,考察各種體育生態環境及構成因子對人的身心發展與體育生態系統作用與影響,探討體育生態環境保持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剖析體育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以及體育生態環境的檢測和評價方法等。
2.2.1 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和老師,也就是教學的主體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起著主體作用,它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體育教學的學與教的過程,第一方面首先是群體差異,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差異;第二方面就是個體之間的差異,主要包括先前的知識基礎、學習方式、智力水平、興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因素,在教學中其關鍵因素,在這個關鍵因素里主要涉及敬業精神,也就是老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情、責任心、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等;專業知識,不僅包括學科知識,而且還包括教育觀念、學習和教學原理以及學科的教學知識等;專業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材料的組織、信息交流、教學活動組織、課堂的管理、教學評價和管理;教學風格等。教師作為教學的關鍵因素在體育教學中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去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體育活動的興趣。
2.2.2 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物質的因素
通過調查得出影響體育教學的物質因素包括的影響因子很多,具體包括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包括武術館、籃球館、排球館等,第二部分是體育器材(體育器材好壞、數量、質量)、體育經費(如果沒有體育經費的保障很多體育比賽就沒法正常舉行)、體育信息(比如一些比賽的信息,一些體育專業就業的信息需要讓同學們及時了解到)、電化教學設備(電化教學設備能夠輔助老師更生動的講解動作的細節,比如解剖學的動畫講解等)、科研設備和實驗室(科研設備最主要的就是用于體育專業研究生的科研方面)、教室、圖書館等。
2.2.3 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非物質的因素
這里研究的學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非物質的因素主要指的是體育教學環境,在體育教學環境中,影響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內外構成一定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分廣義與狹義,廣義上是:影響教學的所有社會環境,如家庭與社區條件、社會制度、科學技術等都是教學環境;狹義上是:主要指學校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心理、物質與制度環境,如班風、校風、校舍、校園、課堂教學氣氛、師生人際關系、各種規章制度及各種教學設施等。它是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所必須的各種條件的綜合。[4]一般說來,教學環境主要指狹義的教學環境。有效開展體育教學環境的前提是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是體育教學活動可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在體育教學環境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具有積極的導向、激勵、陶冶和健康等積極作用,對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要善于營造適合學生體驗的學習情境體育教學與生活相通,我們要以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來創設體育學習課堂的情境。比如小學的學生可以練蛙跳時通過小青蛙吃蟲子的游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既鍛煉了身體有使學生們玩的開心。學生們通過真實的情景鍛煉身體,學習者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衡量學習是否成功重要因素。
(2)要積極提倡作為體驗手段的協作學習與個別化學習相比,協作學習更能夠提高學習者學習的業績。協作學習就是學員之間通過相互對話、協商、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提倡協作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使之明白平等協作的重要性。通過相互間的配合達到群體共贏,和體會個人在團體中的作用。
(3)要高度重視具有核心意義的反思表達學習情境是體驗的氛圍、基礎,協作學習是體驗的手段、方法,而學生的反思、表達則是體驗的精髓,只有不斷地反思、表達,學生才能進行意義建構,才能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
(1)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課中,這就要求老師做好引導作用,學生應該積極地配合老師。
(2)學校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及配備齊全的體育設施,為體育課和體育轟動的開展做好鋪墊,良好的環境不僅可以使老師身心愉悅的教學,而且還能夠時學生思維活躍、體育活動意識增強。
(3)學校應該創造一個好的校風、班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帶動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學校的學習氣氛,是影響體育教學事業發展的非物質因素的關鍵原因。
[1]吳明深.論體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J].體育學刊,2004,11(3):22-24.
[2]姜志明,王濤.當代中國大學體育教學生態化的缺少與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84-87.
[3]徐傳寶.體育生態學的研究范圍、對象與方法[J].四川體育科學,2011,96(4):5-6.
[4]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