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玲 閆建華
(1.長垣縣體育局 河南長垣 453400; 2.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社會發展戰略,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現。體育事業是和諧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指導我國體育事業的和諧、全面發展。
馬克思關于社會和諧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重要觀點,是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哲學淵源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1]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肯定,明確提出:“提倡社會和諧是它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認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沒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于空想。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論述了和諧社會的思想,即全面和諧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最終體現在社會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上。[2]
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3]社會是有個體的人及其群體發生的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也總是依賴既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4]社會的發展并不僅僅是物質豐富和發展,也不僅僅是指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而是社會系統中各要素協調整體的發展綜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相應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是社會關系的發展和進步。
和諧社會的發展實質價值和最終意義應體現在社會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上。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5]馬克思在研究前人思想后,深刻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馬克思認為,不論等級制度的森嚴,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和人身依附關系多么令人窒息,都改變不了一個人的事實:人就是人,人作為一類,彼此都是相同的。[6]馬克思認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人自身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所指的人是社會中整體的人,而不是單個的人或某些人的群體。所以: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指社會中全體人的發展,而非某些群體的發展。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一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將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5]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的體質?!币虼?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國體育事業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國體育事業的本質意義所在。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體育事業必須是促進體育全部工作的和諧發展,即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和諧發展。這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體育事業應是促進全體人民體質的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是第一性的哲學命題,反映在人的發展上,就是強調人本身的體質的發展。全體人民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切社會事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教育對于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币虼?我們的體育事業應該是全體社會大眾的,為全體人民體質的提高,為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的,而不能以“舉國體制”只重視競技體育,而忽視群眾體育的發展,導致體育資源的失衡。
體育事業的發展使集中體現先進文明的一個主要標志,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和精神資源。[7]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21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中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健康是人作為生物的人存在于社會中并轉變成社會的人的基礎,人民群眾的健康是社會充滿活力、進行安定有序的生活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沒有了人民體質的保障,健康水平的提高,社會的和諧存在和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國體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逐漸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正如《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的:全民健身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體育事業“十一五”規劃》顯示,我國競技體育實力和在國際體壇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體育健兒在一系列重要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僅“十五”期間,就獲得493個世界冠軍,創造98項世界紀錄。[8]然而,在輝煌的背后,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存在失衡現實。
從1984年中國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到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屆夏季奧運會上,中國的成績已經進入前三強的行列,尤其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國以51枚金牌位列夏季奧運會金牌榜第一名,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我國又以38枚金牌名列第二。自1982年至今,中國在亞運會上的金牌總數一直穩坐頭把交椅。中國在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下成了名副其實的“競技體育強國”。中國在競技體育上取得的成績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是我國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體現。
和競技體育取得的輝煌成就相比,我國的群眾體育發展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國民體質的持續下降。2005年開展的第五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表明:學生肺活量水平、體能素質持續下降,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已經連續10年下降,而耐力素質則連續20年下降。2006年12月陳至立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還指出:在2005年高招中,有85%的考生專業受限;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8%的高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
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民委、民政部等10部門聯合在全國31個省(區、市)進行了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結果顯示:國民身體形態水平略有下降,20~39歲年齡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體機能水平明顯下降,60~69歲年齡段老年人降低幅度最大。成年男性肥胖率較高且呈增長趨勢。20~39歲年齡段城鎮人群不合格率為9.3%,鄉村為17.2%;40~59歲年齡段城鎮人群不合格率為11.1%,鄉村為21.1%(數據來源: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公告)[9]。
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員李力研曾指出“:對于大多數中國城市居民有實際意義的社區體育場,2002年人均只有0.006m2,也就是拇指大的一塊地方。”2000~2004年全民健身計劃推行5年間,平均各省市體育事業費由12275.8萬元增加到37141.9萬元,增加202.6%;而群眾體育事業費平均每省市由248.1萬元增加到282.2萬元,只增加13.7%。[10]
從以上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失衡現象。國家體育主管部門雖然設有群眾體育管理部門,但在奧運爭光、金牌至上、舉國體制的影響下,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的關心和投入無法和競技體育相比,對群眾體育的投入和管理,體制尚不健全。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體育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由自然生物的人向社會建設者的人轉變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石。我們應以馬克思和諧社會觀來指導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體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超越政治、經濟、文化的隔閡,使人追求真、善、美,在發揮其健身功能的同時,同樣具有益智、娛樂和思想教化的作用,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社會關系的融洽和諧發展。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需要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更新。我國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笔侨藗儗χR的不懈追求。同時,中國歷來也有重文輕武的思想陋習。個人、家庭為了追求知識的最大化,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和接受教育的模式,為了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惜犧牲孩子愛玩的天性,犧牲孩子的活動時間;學校領導為了追求政績的最大化,不惜犧牲學生僅有的體育活動時間;國家為追求金牌的最大化,不惜犧牲運動員身體的健康和獲取知識的需求。這些最大化的追求無不忽視了人的生物屬性的發展,結果最終導致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的異化。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是在“以人為本”,人在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持續實現的,人的健康是獲得知識物質基礎;我們應該樹立馬克思哲學的體育觀,促進教育的良性發展,指導我們的體育工作。
我國的體育事業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事業,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事業。無論是體育設施還是體育活動,無論是農村體育還是城市體育,無論是現代體育還是民族傳統體育,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群眾體育,都應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整體來考慮,得到全面而有序的發展。
和諧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事業內部的和諧發展。和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和輝煌成就相比,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明顯不足,在社會中呈不均衡發展態勢。作為體育事業的兩條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明顯發育對稱,使我國體育事業長期在跛行中畸形前進。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發展的基礎,是衡量人們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的基本標志。我們應踐行馬克思的和諧體育觀,加大對社區體育、農村體育、職工體育、學校體育的投入和管理,促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全面發展。
[1]邢少萍.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觀及其發展[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2):130.
[2]劉建剛.馬克思和諧社會觀德“以人為本”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6(11):233.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6]袁進寶.馬克思視野中的以人為本思想理論淵源及其實現途徑[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05-11/21/content_5636004.htm,2005-11-12.
[7]郭英帝.發展體育事業構建和諧社會[J].體育文化導刊,2005(11):3.
[8]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事業“十一五”規劃[R].2006.
[9]劉梅英,田雨普.體育強國背景下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3):27-28.
[10]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中國體育:邁向“十一五”[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6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