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喜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河北石家莊 050011)
在去年閉幕的第30屆倫敦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取得了境外奧運比賽的最好成績,在認真分析現有成績的同時,我們不能回避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缺失與競技能力之間呈現的不平衡發展這一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退役運動員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業困難現象屢見不鮮,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家相關部門也多次出臺政策來保證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質量。可以說,提高和保證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質量既是對運動員的未來負責,也是對我國競技體育負責。只有切實提高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運動員退役后的職業發展,換種角度來說,只有提高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授之以漁,才能減少運動員及其家長對未來的擔憂,從而保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輸送的數量和質量。從長遠來看,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是影響當前競技體育發展的問題之一。
由于我國現有體制以及培養方式的需要,雖然我國競技體育人才一直采用體教結合的方式,但是運動員培養走的是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因此,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模式比起一般的同齡人來有很大的不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運動員的競技體育水平是以系統文化學習作為代價的。由于運動員長期缺乏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競技體育下培養的運動員更傾向于是競技運動人才,缺乏相應的文化素質與技能。因此,當許多運動員的運動生涯結束之后,由于除了競技特長外,沒有高層次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一旦走上社會很難適應角色轉變,在社會就業競爭中也處在劣勢。有研究指出,我國優秀運動員所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僅在20%左右。即便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但是,現役運動員“掛靠”大學學籍的現象非常普遍。這類“學生”常年在專業隊按部就班的進行專業訓練,遇有大賽,即以在校大學生的名義參加大學生的相關比賽,為學校贏得榮譽。而他們每年的學習時間相對有限,只能參加極短期的時間集中“輔導”、“考試”,以此取得成績和學分。就運動員本身來說,雖然取得了一紙文憑,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受教育的目的,沒有得到適應社會的能力和一技之長。總體來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依然較低。因此,很多專業運動員退役后,相對于一般畢業生來說,運動員在自主擇業的競爭中很難占據優勢地位。另外,他們的就業渠道非常單一,就業面極其狹窄,成為就業中的弱勢群體,個別運動員退役后不能很快適應角色轉變,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來,我國在運動員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針對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退役后的培養都有了很大提升,這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運動員的優秀運動員的文化知識水平,有利于他們更長遠的發展。但從整體上來看,相對于大眾教育來說,針對運動員設置的教學體系方面目標不明確,課程和專業面較窄,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效果評價標準低,教學評價手段缺乏,運動員學業成績僅僅是在競技訓練之外的一個附屬部分。另外,由于運動員常年經歷緊張、枯燥、高強度的訓練,為的是在各種競技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這種以“奪標”為目的的教育使得文化教育的目的性大打折扣。
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力,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人得到適應社會的能力。從這點來看,專業運動員雖然在競技體育中享有一技之長,但就其自身來說,本身所經歷的教育過程并不能很順利地幫助其適應社會上的角色,因此,加強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因此,要逐步打破以“奪標”為唯一目的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切實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建設,將“育人”的理念牢固樹立在運動員培養過程始終,培養造就擁有良好知識素質與一流競技水平的運動員隊伍,達到既能保障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也能保障運動員退役后長期生存與發展的目標。
從競技體育的角度來說,專業運動員的競技體育生涯很艱苦,加之運動員受的教育程度的限制,如果退役之后又沒有相對完善的出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后備人才的輸送。競技體育要發展,離不開科教、文化、經濟、衛生、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與高素質人才的智力保證,通過大力提高運動員文化教育水平,以“體教結合”、“育人奪標”等方式,將文化教育與競技體育相融合,為運動員掃除退役后面臨的教育困境、就業窘境,才能更好地促進穩住我國競技體育根基。
另外,我國的教練員有的是從專業體育院校畢業,也有一部分是運動員出身,雖然他們有大學學歷,但很大一部分是在運動隊訓練期間通過掛靠在大學獲得的,也就是說并沒有非常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體育運動訓練作為復雜的、多科學的綜合領域,涉及到運動技術學、運動醫學、營養學和社會學等各學科知識領域,而不是單一、機械、重復性訓練。就目前來說,教練員隊伍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運動員的培養水平,尤其是高水平專業運動員的培養。而有些運動水平較高的運動員會留在教練員隊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教練員隊伍的文化知識水平和體育專業水平。在運動員競技體育生涯中,重視文化知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具有更高水平的教練員,促進競技體育教練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競技體育事業的良性循環。在美國,有很多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獲得者是來自在校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是美國高級體育人才庫的主體,也是美國競技體育實現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整個國家的競技體育體制以學校為中心,是美國競技體育體制最顯著的特點。美國競技體育的輝煌成就,體現在其切實實現了競技體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機結合。反觀我國,競技體育成績的背后是廣大運動員犧牲了寶貴的知識教育機遇換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或許也是中國是“體育大國”而不是“體育強國”的原因之一。
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很多文化學習時間而從事艱苦的體育專業訓練,他們為我國的體育事業作出貢獻。青少年時期既是競技生涯的關鍵期,同樣也是教育的關鍵期。“奪標”與“育人”應該是運動員培養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互相滲透,不可偏頗。由于運動員文化教育等原因,近幾年來我國部分運動員在退役后面臨的就業與發展方面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運動員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完善,“自50年代以來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由于現行文化教育體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也非常關注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現階段我國加大了對退役運動員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面的培養,以確保運動員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尋求更好的發展,可以說,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之路任重道遠。
[1] 潘靖五.體育道德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3.
[2] 王正倫.“體教結合”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5.
[3] 李杰凱.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現實問題及改革的建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1-4.
[4] 潘迎旭,鐘秉樞.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可持理論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2(4).
[5] 于偉.為人的生存而教育[J].教育科學論壇,20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