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安徽合肥 230041)
20世紀60年代,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人類文明看不到出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用《寂靜的春天》拉開了歐洲生態運動的序幕,生態文明的理念開始植根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著未來體育發展方向的生態體育應運而生,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有力地沖擊著學校體育,給學校體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實現“人—體育—環境”的和諧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正確的生態體育意識,體育課堂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生態體育意識的主渠道,因此,尋找建設生態體育課堂的最佳路徑,已成為當代體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奮斗目標。
“體育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要素構成的特殊生態系統。”[1]從體育學、生態學綜合角度出發,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生態體育課堂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用來進行體育教學活動,傳播體育知識和生態信息,培養生態體育意識和環境意識,拓展學生的運動技能、智力,追求個性完善,身心健康,促進“人—體育—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場所,它用生態和體育的雙重標準來評價和審視體育教學成果。
生態體育課堂以人為本,進行師生間平等的“對話性”互動,擺脫師生單方面施權和受權的“單向度”活動,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理想課堂,它能體現生態主旋律,促進和影響學生形成全新生態意識和理念,提高體育教育的生態化水平,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綠色課堂。
生態課堂較之傳統課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點不是知識,最終目標瞄準的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幸福成長[2]。由體育的功能和作用決定,生態體育課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關懷,變傳統體育教學單向認知過程為生命不斷充盈、完善和超越的過程,弘揚人本立場,傳播現代體育教育理念,用生態理論辯證地思考人與體育以及自然的關系。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生態體育課堂在自然、自由、自樂、自愿的原則下進行體育教學,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自然為最高準則,親近自然、貼近自然、尊重自然,重視自然條件及因素對學生身心的影響,注重個體生理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
生態體育課堂是增進師生情感交流、打開學生心扉、實現師生心靈契合的沃土,是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對話、共生共榮的樂園,其教學內外部環境是寬松、民主、和諧的,通過課堂教學,促使自身人格健全、人體完美、人性完善,實現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體育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系統,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開放的生態課堂上,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實現教學目標多元化。
生態體育課堂淡化體育的競爭性,提倡娛樂性和健身性,以人為本,關愛他人、關注環境、關注社會、關心集體,尊重并保護個體差異,重視個體情感體驗及心理感受,處處體現人文關懷。
綠色大自然是人類體育的搖籃,人類的一切文化行為,唯體育行為與綠色自然最有共息的親緣關系。[3]生態體育課程教學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上,注重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污染,破壞環境,不惡意透支資源。
著名教育家徐一冰先生曾說過:“強國之道,首重體育;教育之本,體育為先”,今天的體育課堂決定著未來中華民族的健康素質,生態化體育課堂教學,能使師生形成自由開放的生態心理,創設和睦的生態學習情境,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我們要樹立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創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體育課堂,讓體育教學經得起家長及社會的考量。
教學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緒,師生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全面、優化的育人氛圍,創設與課堂教學想契合的平等對話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話語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看法,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張揚學生個性,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生命狀態,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對接”。
生態體育課堂教學中,承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并保護學生的個性存在,在遵循個體發展規律和原則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課程體系要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彰顯特色,除追求身體力量和健美等教學項目外,更要關注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可以把東方傳統體育中的“天人合一”、“珍愛生命”的思想融合貫穿到課程體系建設中。
生態體育課堂把“健康第一”作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關注學生的三維健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公開、公正、多元性、全面性、發展性的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因此,要淡化教學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強化激勵和引導功能,建立“量性+質性+學生自我和相互評價+過程性評價+檔案袋評價+形成性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
情感是激發學生行為的驅動力,是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態度體驗,積極豐富的情感能加快認知過程的形成,推動個性身心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營造氛圍,激發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
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開發研制生態型體育器材和鏟平,減少器材對運動場地及師生的損傷和污染,減少塵土、降低運動噪音,美化環境,以獲得最大的運動效益和健康效益,同時依托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生態體育課堂是“生本”課堂,其構建的核心是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發展學生,要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環境,遵循個體生命化進程,實現體育課堂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1] 張磊,方曉華.困境與超越:重構生態和諧的學校體育課堂[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2).
[2] 黃大龍.生態課堂:教育的又一種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3] 陳光華,呂利平,劉亞鈺.生態體育自然與社會屬性的多維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3).
[4] 王曉均,張世威,王衛紅.學校體育“人本”教育生態的偏失及補償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
[5] 李娟娟.在“全人化教育”理念下建立生態的體育課堂[J].搏擊(武術科學),2010(2).
[6] 孫劍,邢金明.生態學視域下體育課堂的教學形態[J].體育學刊,2010(7).
[7] 陶文英.構建生態和諧的體育課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
[8] 仇有望.體育教學生態化影響因素及生態體育課程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9] 柴嬌.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10] 唐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社會學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
[11] 丁海霞,于國峰.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態學分析[J].學理論,2011(34).
[12] 申云霞.新課程下生態化體育課堂的有效構建[J].運動,2011(15).
[13] 彭軍.對生態視域下高校體育課堂情感教學的思考[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
[14] 胡彩鳳.淺析重慶市高校生態體育發展的現狀及趨勢[D].重慶大學,2011.
[15] 朱建國.體育課堂生態管理策略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