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太原 030024)
體育,一部人類文明的活史書。它記錄了無數的傳奇與夢想,真正的體育在于參與,在于一種精神的弘揚,一種意志品質的磨練,一種敢于戰勝自我的自信。當文明時代到來,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的日常飲食營養過剩,人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一種名為文明富貴的疾病一直困擾著我們,這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在人類重德育、智育的前提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卻日漸下滑,因此體育不得不從新考慮到教育領域。
吳奇程曾在《略論德智體三育的關系》一文中曾指出:教育過程中德育、智育、體育的辯證統一和青少年發展過程中德、智、體三方面的辯證統一,決定了學校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中心,堅持三育并重,不能片面地強調這個或那個第一。現在,贊成“德育第一”的不多了,主張“智育第一”的還為數不少。從已發表的部分文章來看,持后一種主張的同志,通過分析教育與社會生產的客觀聯系,強調智育的地位作用,揭露了“四人幫”批“智育第一”,實行愚昧主義的罪行,用意是好的。然而,得出“智育第一”的結論,論據還不夠充分。就論證方法而言,也有值得商榷之處。[1]試問體育為什么沒人提“體育第一”,難道體育可有可無嗎,是否人們太重視對德智的強調,以至于當我們談體育的時候,大家“談體色變”。體育啊,能對社會起到什么作用,這種觀點一直左右很多家長,忽視對孩子身體的教育,而是偏重對德智的培育,結果很明顯中國青少年肥胖的多了,帶眼鏡的多了,身體各方面的素質比如力量、耐力、靈活等漸漸下滑。
毛澤東曾說:“體育者,人類自養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翻譯過來就是體育是人類講究養生,使身體各部分平均發達,而有一定次序可講的學問。在毛主席看來體育是人類生存養生的學問,雖然這個體育的概念在現在看來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對于我們普通人群來說,通過對體育的鍛煉達到養生的目的,也何嘗不是件好事。為什么要使身體平均發達呢,身體對我們來說有什么好處,對我們的德智有什么關系呢,體育對于我們實在占第一的位置,身體強壯了,學問道德的進修才會快,收效才會深遠。可見我們知識的獲得,道德的養成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做準備都是不可取的。體育對知識的獲得道德養成有更深的影響作用。在我們這個重知識的時代是否更應該重視支撐它的載體。
毛澤東曾指出:“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所以體育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它是維護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愉快而已。面對體育的功效,本文認為體育是我們活的長久的一服神奇的良藥,它無色無味,卻勝過苦口良藥。那為什么學校青少年不去通過體育去強壯自己的身體、磨練自己的意志,使其感情穩定,樂乎吾心呢,體育對青少年的影響表現在:(1)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青少年身體的發展。(2)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夠不斷調節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積極向上,不斷對生活、學習充滿樂趣。(3)體育的鍛煉可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不斷從參與體育中學會尊重他人,學習他人的優點,培養良好品德。(4)體育能夠緩解青少年學習上的壓力,在有張有弛的學習下,不斷提高智育的發展。(5)體育能夠改善青少年的呼吸系統,不斷促進自身的各種循環系統的發展,手、耳、眼、腦等不斷在運動中反應靈敏,直接促進青少年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斷對提高對問題的處理能力。
體育在大家心理上留有一個說不清的概念“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很多時候大家都被這一概念弄的頭昏腦脹,難道學體育的是這樣嗎,但現在我發現學體育還真不是這么回事,什么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仔細分析起來我認為應該是這樣:“體育者一出生就有結實的身體做載體,發達的腦袋做知識、道德的載體。我們往往看到體育者往往不愛學習、好動、好玩。其實這是體育者強其身,樂乎其心的表現。關于體育者不是學習文化課的料,則更是偏見,體育者擁有先天的身體優勢,耳朵、腦袋、四肢都較常人發達,只要有適當的教育完全可以成為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而一些身體單薄,占有文化課優越的人雖然有才,但都因后天缺乏鍛煉沒有一個好的身體作為自己聰明才智的載體,結果一般都短命。所以我認為頭腦簡單,只是大家的一種偏見,四肢發達是對體育者身體優秀的諷刺罷了。真正的體育強者其實頭腦并不簡單,而且在各方面都是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因為他們能夠隨機應變,不斷適應新的環境,依托自己身體的優勢,對事物敏銳的觀察,果斷的做出決定。”
學校作為教育的重地,長期存在的重德、重智忽視體育的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學校領導對于體育這個崗位認為可有可無,甚至隨便找個嚴厲的人都可以當體育老師。殊不知這樣對體育價值無任何認識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會是怎樣,他們中有幾個對體育能有正確的認識呢,他們這是糟蹋人類從遠古至今文明的果實;毀孩子們成長的樂趣。這種結果也使很多學生認為體育課不過是放羊而已。這樣的學校能培養出來身體好的學生嗎?能給家長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們嗎?
李力研認為:體育是人類最突出的“感性”,是人類力量欲的宣揚,是人類的肉體力量被“文明”壓迫后的反抗。正是不甘心軀體被“文明”壓癟,粗野被“文化”吞沒,人類才創造了體育。體育的意義在于對“文明”中誘人但可怕的“文雅”予以反動。撿起靈肉,恢復感性,這就是體育。體育弘揚著另一種人性,維護著人類的力量與本能。體育是生命原欲的象征。沒有體育甚至輕視體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喪失生命。[3]從這段發自體育生命原動力的宣言中,我們找回來了屬于人類特有的本能與力量。如果忘記我們的本性,我們何談我們的文明與進步。體育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是我們從野蠻進化為文明的標志。我們開展體育運動是為了讓我們撿起我們生命的原動力,展示人類特有的力量與智慧。
現在的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一切和學習成績幫助不大的科目都統統讓步。其實升學率固然重要,但學生的健康不能忽視。如果我們把體育的活動時間都忙在幫學生復習功課上,這雖然在學習時間上有了保障,但殊不知學生在這么長的腦力學習中,身體的器官在漸漸變得疲憊,視力下降、腰背彎曲、面容憔悴、身體虛胖、力量下降、耐力萎縮等等,都是由于長時間的久坐不運動導致人體器官的不適,這種不適如果不注意,完全可能由于量變引起器官的質變。我認為升學率不是靠長時間的補習功課提高的,它需要一種科學的復習方法,遵循人體的適應規律,長時間的復習不運動是不科學的,是對學生有害不負責任的。
青少年這一群體正處于生長發育和接受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期間即要鍛煉好身體為以后做準備,又要學好文化課為以后的發展著想。如何衡量孰重孰輕是個很難把握的問題,所以好多學校給學生的引導還是以智育為主,畢竟學到知識最重要,體育怎樣都好解決。這些認識代表了大多數老師的心聲。所以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同樣也要安排適當的體育運動去不斷塑造人的軀體,調節知識的儲備,提高知識的質量。如果體育安排得當,學生不僅從體育中釋放自己最原始的生命活力,而且能夠增加身體各器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如果說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在塑造人的性格,那么體育在某種程度上則在拯救人的生命。
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的基礎。對于體育而言,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青少年思想中樹立正確體育價值觀,這樣做的目的是使青少年,對體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理解,本文認為青少年的體育價值觀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以尊重體育,弘揚體育精神為榮;以藐視體育,敗壞體育道德為恥。(2)以參與體育,尊重他人為榮;以參與體育,損壞他人為恥。
新時期我們必須將體育的活動實實在在的付諸到青少年的活動中,在保障他們活動的同時,在身體各方面都健全發展的情況下,本文認為這樣才能有利于青少年成為國家將來的棟梁之才,才能擔當起肩負國家的重任,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身體上的不健全、不完善,勢必會影響國家在青少年身上的教育投入,不利于國家的建設與發展。
[1]吳奇程.略論德智體三育的關系[J].學術研究,1980(3):66-69.
[2]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1979:3-9.
[3]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4]弗蘭西斯·培根.培根隨筆[M].何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