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華
(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恩施 445000)
從200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對我國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0多年間我國西部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休閑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今社會體育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消費鍛煉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統計顯示,10多年間我國體育旅游人數呈逐年遞增的態勢[1]。以體育娛樂健身、旅游休閑、觀摩競賽和體育鍛煉為目的的體育旅游活動正在我國西部地區廣泛開展,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國西部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隨著近些年來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西部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珠峰登山旅游、那達慕大會、小輪車大賽、風箏賽、沙漠汽車拉力賽、滑翔飛行大賽、攀巖賽等體育項目都得以成功舉辦,為我國西部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應充分理解政策,發揮西部地域優勢,挖掘旅游資源,確定適合西部發展的方向,應始終把發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西部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合理開發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結合西部各地區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體育旅游發展方案,為打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旅游氛圍奠定堅實基礎。充分利用西部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著力打造具有西部特點的體育文化項目,并定期舉辦大型賽事或體育文化節日。
西部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要想持續長遠的發展,必須充分挖掘各地域民族文化特點,結合各地特點整合體育旅游優勢資源,打造西部特有的品牌運動和各類體育活動。近年來,青海、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地結合當地特點開發了一些體育旅游活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在整個西部地區加以推廣,并在打造西部體育旅游文化的過程中,將各民族各區域體育文化活動、民族體育活動、區域旅游活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更具影響力、規模更大的體育文化活動,以此帶動體育旅游的發展,進而形成體育旅游圈。
西部地區優美的環境,宜人的景色為開展體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于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獨具一格的人文特色,尤其是體育旅游資源中自然資源,西部特有的大湖、高山、沙漠和森林都完美的與體育融合,成為吸引眾多體育愛好者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適宜的環境中使體育愛好者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強健身體、愉悅身心,同城市的健身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部體育旅游應主打生態旅游牌,以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為主題。依據體育旅游的生態保護、社會效益等做出綜合決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旅游圈。對體育旅游的區域進行合理規劃,遵循自然和旅游相結合,形成任何自然和諧相處,防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做到社會效益、人文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全贏。建立體育旅游生態監督管理機構,并針對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制定長遠發展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化和生態化。
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實施10余年,體育旅游紅火開展,將西部的美麗河山、人民的熱情好客、濃厚的民族特色展示給全世界,通過體育旅游的方式,加快了西部經濟快速發展,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提升了我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并通過體育旅游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可以說,體育旅游是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西部大開發發展十年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50個少數民族分布在西部,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3]。有著豐富民族文化和特色,各民族間的風俗習慣、政治文化具有差異,且各民族間的文化同漢族也有差異,將體育旅游作為各民族交匯融合的紐帶,很好的將各少數民族間的文化通過體育旅游的方式聯系在一起,使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充分的展現,促進民族間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氛圍中交流發展。因此,體育旅游在西部的開展,已經超越了體育旅游本身,已經成為西部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旅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綜合性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明顯,體育旅游已經成為西部發展的新興型產業。體育旅游的開發和推廣,必須有適宜的比賽場地、完善的接待設施、暢快的交通環境、合理的消費市場等,傳統服務體系的建立為比賽中的各項商業服務提供了保障,在開展體育旅游的過程中增加了當地經濟的收入。在整個賽事的籌備和比賽期間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員,這又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因此,開展體育旅游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帶動體育用品銷售、交通運輸、商業服務、郵電通訊及建筑、金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為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間文化差異較大,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信仰,不同地區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通過體育旅游的形式把各民族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各民族文化通過體育旅游的形式發揚光大,將各民族優勢和特色向全世界推廣,同時增加了各民族兒女在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打造和諧的民族氛圍和穩健的民族活動聯盟。因此可將體育旅游作為橋梁,促進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并通過這種特殊交流,弘揚、傳播與發展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為各民族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部大開發已做過10年的歷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體育旅游活動開展效果顯著,加速了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快速發展。但在發展方面仍然存在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不夠,發展的力度和措施不足等問題,為了更好的開展體育旅游和開發旅游資源,我們必須摸清現狀,進行系統的分析及長遠的規劃。
我國體育旅游及相關產業的開發起步相對較晚,雖然已經初步具備體育旅游資源與體育設施條件,但旅游市場的政策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文化素質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地應在開展體育旅游活動的同時,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使西部地區體育旅游和大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把體育旅游產業進行推廣。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具有族群多、人口密度大、各族交叉居住等特點。獨特的生態環境,多元的經濟類型,富于個性的宗教文化和民風民情,使民族傳統體育極富地域和民族特色,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對各民族的民俗、民風及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系統的分析整合,進一步深挖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將事宜的項目通過民族特色的方式進行推廣,這對擴大各民族間的體育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團結與進步意義重大,對促進西部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注重體育旅游產業的打造,必須做好對外的宣傳,采用現代化手段大力拓展體育旅游市場,完善體育旅游宣傳促銷手段。把體育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國內競爭優勢提升為國際競爭優勢,盡快實現西部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4]。以此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通過商業運作使西部體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外來資金的注入可以解決西部發展資金緊張的不利局面,有了資金的保障,旅游資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會更好的快速發展。
合理配置旅游產業要素,優化體育旅游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旅游地區結構和旅游組織結構,使體育旅游基礎設施、信息、科教、管理等要素相互匹配,協調發展[5]。完善對體育旅游產品的統一管理與包裝,強化旅游資源、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西部體育旅游協作在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力。
[1]溫志宏.關于西部體育旅游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對策研究,2006,3:145-146.
[2]溫佐惠.西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地域體育文化理論探微[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14-18.
[3]鐘衛剛.構建西部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模式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43-45.
[4]樊明康.北京奧運對我國西部體育旅游業的影響及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21-22.
[5]萬德權.西南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4: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