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吳小霞 郭良志 王啟明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海南海口 571127)
我國大學生體質下降問題近年來屢見報道,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猝死時有發生。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且關系到整個民族的健康素質。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合格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健康的軀體和健全的人格。所以,關注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研究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是高校體育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各項指標對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大學生進行跟蹤監測,發現大學生多項指數等指標上明顯存在下滑趨勢,很多大學生體質下降明顯,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應試教育環境下,高中體育缺失,中、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未完全按照國家教學大綱執行,這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身體素質。跟蹤監測發現:學生肺活量水平呈明顯下降趨勢,速度、爆發力、力量和耐力素質水平下降,尤其是學生超重率、肥胖檢出率、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上升。其根源是在應試教育指揮棒下,上大學前許多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學生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家長為了望子成龍,也忽視了孩子的體育鍛煉。雖然近幾年,把體育納入了中考內容,但在一些中學,只要學習成績上去了,體育只是象征性地考一下,根本沒有達到增考體育來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
另外,中小學對學生體檢工作不夠重視,甚至有些學校根本沒有體檢。體檢是對學生的身高、體重、五官、血壓、內科、肺活量等進行檢查、記錄,同時還向學生進行健康宣教,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并開展各項運動,為學生幸福成長創造條件。學校一方面將體檢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以便其了解學生生長發育狀況;另一方面還要為全體學生建立健康檔案,以便隨時掌控學生的健康狀況。但遺憾的是很多學校不重視衛生工作,每年對學生的定期體檢沒有納入學校常規工作。
體育意識有明顯的導向性,主導著人們的體育行為,影響其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1]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缺乏主動鍛煉。表現在運動的時間不足,運動的強度不夠,關鍵是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薄弱。
1.2.1 害怕運動心理作怪
學生獨生子女多,嬌生慣養、怕苦怕累,心理障礙因素增多。尤其是女生,非常害怕運動,每次跑步,就尋找各種理由請假。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比較自卑,總認為自己什么都做得不好,非常害怕自己會被別人取笑。部分學生怕苦、怕累,覺得運動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1.2.2 學習就業壓力
生活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高考依然是很多孩子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盡管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學生依然要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進入大學后,學生可以隨時感受到巨大的就業壓力。很多學生一進校門就知道必須好好學習,必須拿到很多的證書,要為將來的畢業架橋鋪路,在他們的“字典”里,只有學習二字,沒有運動這個詞。
1.2.3 安全意識缺乏
安全意識是俄羅斯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2],屬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疇。這些年,疾病、地震、雪災、泥石流、生存環境對人類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恰恰相反,學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意識、生命價值觀等教育意識淡薄,忽視了有關的生存技能訓練,尤其是逃生的技能訓練,導致學生對安全所依賴的體育能力不夠重視。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多數是以競技項目為主,部分項目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是重復學習,沒有多大改變。健身性和趣味性較差,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一般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安排每一堂課,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喜好來制定教學內容,多數體育課都是很枯燥的,沒有激發出學生的運動興趣。
體育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大學公共體育課長期以來教學模式結構單一,沒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學生始終處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沒有給學生留下學習和思維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曲解了體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合理的營養是身體健康的保證。當前大學生營養觀念薄弱,導致營養不良現象嚴重,表現在兩個極端,過度肥胖和營養不良。眾所周知,飲食對人的健康有較大的影響。這一點對于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中大多數人還處于長身體的后期階段,因此沒有良好的飲食以及合理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的健康也會起到不良的影響。[3]
很多大學生沒有合理膳食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是營養,更不了解自己的身體需要什么。大學生的年齡集中在18~22歲,體檢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學生的膽固醇過高,甚至有些學生還存在“三高”。在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地方,經常可見到學生在這里聚餐,每人一盆雞塊,一杯可口可樂,吃得不亦樂乎,當今的很多學生認為去肯德基、麥當勞是一種時尚,而不了解這些都是高熱量食品。另外,調查發現有很多大學生喜歡素食、方便面,不喜歡吃早餐;有些女大學生為了減肥,拒絕吃一些營養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從而導致因營養不良體質下降。
人的生命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身體的各個系統在白天辛勤的工作,晚上通過睡眠,降低新陳代謝的速率,使身體得到恢復。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使機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成為健康的隱患。
對瓊臺師專學生的作息時間進行調查,發現在晚上11:00之前熄燈睡覺的宿舍幾乎沒有,大多數宿舍都在晚上12:00~1:00之間休息。很多宿舍學生不是在聊天就是在上網。在網絡流行的當今,有一臺電腦,接了網線,就可以網上聊天、打游戲、看電影、看球賽等等。無可否認,網絡給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便利。但同樣的,它也讓很多同學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很多學生喜歡熬夜看球賽、電影、電視劇等;甚至通宵達旦的玩網絡游戲。這些不良的作息習慣導致很多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
當前社會和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雖然每年都開展冬季陽光體育長跑運動,但大多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缺乏有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如創造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新形式、體育節、創造性大課間體育活動等,缺乏改造場地器材的資金投入,沒有營造良好的健身環境。
體育鍛煉是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愉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過程。體育意識是體育鍛煉的內力,主導著人們的體育行為,影響其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積極開展體育鍛煉知識、體育心理知識專題講座,讓體育鍛煉意識通過學校的各種有益活動自然地滲透到每位大學生的言論和行動中,使學生了解、認識體育鍛煉的價值,把體育鍛煉作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最終以實際行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
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這是我們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4]隨著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增強,積極引進新興體育項目進課堂,滿足大學生體育需要。另外,教學內容應根據學校場地、設施、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取舍,借鑒體育選修課的方法,成立各種俱樂部或單項體育協會,組織教學和進行專項指導。嘗試開設學生選課“三自主”模式、“俱樂部”模式等,調動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實現從“要我運動”向“我要運動”的轉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全民健身計劃,開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積極開展陽光體育活動,配合體育教學,保證學生平均每天有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加強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倡導遠離網絡游戲、走到陽光下、自然環境中鍛煉。重視改造場地器材,創造良好健身環境。采取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重視開辟有組織、多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擴展體育課程的范圍,使學生多渠道的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從而使學生既增強了體質,又為終身體育打下了基礎。
注意飲食搭配,尤其是營養不均衡的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一般來說,三餐食物量的分配不應相差很多,午餐可適當多一些,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為宜。切忌不吃早餐和暴飲暴食的進食方式。嚴格貫徹落實作息時間制度,生活規律,按時睡覺、起床,建立良好的生理節律。
定期開展體檢工作,加強學生體質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運動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遵守兩個原則:一是堅持;二是科學。所謂堅持,即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所謂科學,即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選擇最佳的運動時間,形成終身體育觀念;學校要建立體質健康管理與服務機構,鞏固和完善體質健康測試后的監控體系,保證學生的運動處方能夠順利實施。
大學生要認識和理解健康的意義,懂得有關營養、運動及健康的科學知識和防治疾病的方法,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樹立體育健身和終身體育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健康觀,樹立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早回到“文明思想、強健體魄”教育軌道上來,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有成功的可能。
[1] 賴大煒.重慶市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現狀的調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體育學院,2009.
[2] ФизическаяКультураИ здоровыйОбразЖиз ни П АВИНОГРАДОВ,1990:3-5.
[3] 葉楊,彭中東.湖北省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的調查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
[4] 黃小波,李一玉.高校體育與健康促進相關問題及策略研究——以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