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輝
(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童店初級中學 江蘇如東 226400)
體育具有強生健體以及娛樂的基本功能,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應用環境中,體育同時集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功能。體育是在社會中一種較為復雜的綜合文化現象,其本質是通過身體活動作為基本手段,以達到增強體制以及培養人的心理品質作為目的,對于人類的精神層面的也具有巨大的價值。在初中階段實施體育課程的教學具有使學生能夠鍛煉好強健的體魄,養成良好的體育精神等方面的作用。體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收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升學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重文輕體”的現象仍熱在不少中學存在,并嚴重影響到了初中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家長甚至一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體育課程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往往都是將體育課程認為是副科,不能夠予以相應的重視。部分學校以及學生都將升學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社會使命,沒有意識到體育課程對于學生品質的形成以及對于文化成績間接促進的重要作用。盡管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體育課程在教學中地位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體育教學改革也在全國的各級學校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目前中學的體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是同時任然存在這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的表現就是目前的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很多都是操作層面上的課程形式的變化,主要追求的是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以及體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而學生的內在情感以及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動機并沒有真正得到激活。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部分中學體育教師沒有能夠深刻改變中學體育的教學觀念。其原因也是深層次、多方面的。首先在現實社會的觀念中,教育體系中對于體育課程的忽視或者輕視的行為、思維以及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其次初中體育的教學改革尚缺乏可操作性較強的理論指導以及實踐經驗,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改革培訓,缺乏進行課程改革的能力;最后目前一般中學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較大,同時還要進行課間操、學校運動員訓練等方面的課外工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精力從事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研究,以至目前體育課程的整體教學觀念仍然亟待更新。
目前在大部分中學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往往存在著過分重視運動技術教學,而忽視健身知識以及體育精神培養的問題。初級中學的教學大綱中規定,初中體育教學的教學要能夠以田徑以及體操作為教學的重點。因此一般而言目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一半,輔助以球類以及舞蹈教學。這樣的教學內容主要反映的就是以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術作為體育的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對于體育缺乏直接的興趣,絕大部分學生進行體育學習都不是為了進行專門的競技比賽,因此學生學習的動機以及主動性較弱,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目前體育教學的內容安排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競技運動中,其規則對于學校的體育教學以及課外活動進行了嚴格的規范。但是規則過分嚴密以及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會使得學生進主動鍛煉的積極性收到抑制。競技運動對于學生是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的,但是要能夠進一步符合初中學生的現實情況,改善教學的效果。
同時目前體育課程的教學手段也需要進一步進行優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忽略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現象,存在著不能夠充分重視學生個性差異進行教學等方面的問題。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人的身體與精神、道德與行為、知識與能力都有了新的要求。教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體育教育是人才教育中國要的組成部分,應該能夠具有整體性以及多元化的社會功能,能夠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出發,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力求通過體育課程的教學,能夠使得學生具備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素質、充沛的精力和完善的人格精神。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方案設計,不同課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具有鮮明的教學特征。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顯著的區別,教學的環境往往不是教室,而是具有較多外界干擾因素的戶外環境。在教學系統的設計中,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師以及學生是教學系統中涉及到的六個基本要素,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從教學系統整體設計出發,合理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能夠充分考慮教學具體目標的實現,也要能夠考慮教學內容本身的性質以及特點,既要能夠適應教學方法本身的特征,又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具體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多肯定、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成。
體育教學內容是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目標而選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體系,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載體。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理,決定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程度,關系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關注。初中體育教學要能夠進行部分符合地方特色以及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要能夠充分吸取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精華,充分展示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以及新興的體育項目。選擇既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又能夠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教學內容,實現體育課程本身應該具備的功能。
初中體育課程對于鍛煉成就學生健康的體魄、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良好的競爭意識等多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課程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傳統觀念制約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初中體育課程存在著教學地位不高、教學內容較為陳舊、教學觀念尚待更新等多個方面的現實問題,在體育教學以及教學改革中需要進一步改善,以提升初中體課程教學的效果,實現現代社會對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1] 方華.心理控制源與學生自我發展行為方式:社會比較傾向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 白同平.中學校園體育文化論壇[M].2009.
[3] 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4.
[4] 沈芒萍.校園體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2.
[5] 易建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