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瑋丁伶
(承德技師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起來有很多方面的優勢與強項,例如以下幾點。
課堂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地方,而且通過老師和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互動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更有利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學在信息的容量上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極大地增加教學信息量,讓學生的知識面變得更廣。對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中有71.6%同意上一觀點。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使學生們使用各種感官來接受所學的東西,如此一來,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除此之外,多媒體也具有藝術性以及靈活性,這樣可以使課堂更加活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們不僅是實施者,而且是參與者。通過在英語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師生們的角色都有所改變。在這種方式下,教師在課堂上只要帶著教學計劃、一些必需的學習材料以及一個靈活的頭腦就可以了。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創造一個對學生的學習有利的心理環境。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們以前被動參與的角色也會發生變化,他們可以學會自主學習。根據他們自己學習的需要,他們可以通過多媒體獲得更加生動的資料,他們不用考慮課堂的限制,使自己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為自己解除疑惑。通過對師生之間角色的轉變,可以改變教師在教學上的理念以及學生在學習上的態度,這樣的改變可以有力地推動教學的發展。
人機的交互性是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點之一,它除了可以使機器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還可以使師生間以及生生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學生們與教師之間可以通過QQ或E-mail進行探討,這樣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更加自由,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可以得到統一的結果,使學生們對自己討論的結果有更深刻的印象。
互動的含義是兩個以上(包含兩個)的參與對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并且之間互相影響的一個過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和外界有各種各樣的互動,而最精彩的互動應該是學習了,著名的心理學者說過學習成果是通過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認知的發展是學習的基礎,并且它來源于互動。皮亞杰是認知構建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知識既不客觀也不主觀,它是個體與環境交互過程的結果。個體與環境的不斷交互形成了認知關系的建立。對教育來說,它的本質特點就是教與學之間的交互,而在教學中的主體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而教師的職責就是創造一個情景,讓學生們可以自己探究,不是給他們現成的東西。學習知識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互動,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積極。在語言的學習上需要實踐,是否能很好的掌握語言技能,大多數都取決于實踐,其效果基本上都依賴于學生的積極性。交際才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要想完成這個目的,那么教師的角色是必須要改變的,教師要配合學生的學習,幫助他們的學習,而且教學模式也需要改變,要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們自己主動去完成對知識的探索,進行獨立思考,努力使學生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思維的開放性得到提高。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其互動主要發生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與教材之間以及學生與教材之間。在傳統的教學中,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是實現課堂互動最主要的途徑。教學活動包括問答、趣味游戲以及小組討論等等。然而,這樣的互動有很大的不足,一節課有45分鐘,如果每個學生都有一分鐘的時間來進行交流,那么要想完成教學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了。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多媒體模式的交際方式、內容、手段、空間以及時間等等都會發生變化。其交互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實現同步甚至是異步的交際功能,通過這種互動,不僅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動態的信息,而且也為他們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能更好的促進人機以及人人之間的互動,使主動性以及多樣性的特點突顯出來。
以前的教學模式是把計算機作為外語教學的輔助工具,這樣雖然也能夠有一些互動,但是它的智能化永遠都趕不上全智能的交互功能。那種課件是在計算機上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展示出來,而教學過程也有些死板,都是按照課件上的順序進行的,這樣就造成了智能性的缺乏,不能讓師生之間實現良好的互動。然而,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在這一方面卻很有優勢,它可以為師生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刻。
有了多媒體的互動功能以及新型的教學模式,兩者結合起來一并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上,這樣既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各種各樣的互動,使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更加開放和自由,又實現了在教學中真正的分散化以及個性化。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即將成為一種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新模式。
[1]劉付芬.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
[2]張春艷.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研究綜述[J].南昌高專學報,2011.
[3]娜敏.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研究——對我國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狀況的統計分析[J].外語界,2008.
[4]梁紅萍.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助式學習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