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恩普
近年來,集賢縣克服人員少、經費不足等諸多困難,出版發行了《集賢年鑒》2007卷、2008卷、2009卷、2010卷2013年上半年出版《集賢年鑒》2011卷、下半年出版2012卷(鑒稿已編完)。
《集賢年鑒》編寫工作始于2007年底。當第一屆修志工作結束以后,地方志工作部門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年鑒編寫上面。《集賢年鑒》(2007卷)發行之后,社會效果良好,自此一年一鑒,從未間斷。到目前已經出版了《集賢年鑒》2007卷、2008—2009合訂卷、2010卷,即將出版《集賢年鑒》2011卷、2012卷。
由于《集賢年鑒》為本縣權威性大型刊物,要把這個刊物辦好,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對年鑒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創造良好的年鑒生存環境是問題的關鍵。《集賢年鑒》從創刊開始,就認真落實國務院提出的“一納入”、“五到位”的地方志工作總要求,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年鑒編纂時,首先是成立了《集賢年鑒》編委會,編委會由縣委組織部下文。以集政辦發的名義,起草印發了“關于編纂《集賢年鑒》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單位“一把手”負全責,分工領導負具體責任的領導機制,確定品行端正、文筆上乘的同志任主筆,形成了從領導層到執行層的工作網絡,為年鑒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堅持召開年度方志工作會議。從年鑒創刊的2007年底至今,堅持年年召開全縣地方志工作會議,除對上年度工作進行總結之外,主要對當年的年鑒編纂工作進行工作部署,對上年度《集賢年鑒》進行首發,對方志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三是對年鑒編纂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從材料組織到伏案編寫,從編纂格式到篇目設計,從標點句式到完稿時間,都做了明確要求。四是搞好方志宣傳,提高年鑒知名度。同時,在每年的方志工作會議上,利用宣傳版面、橫幅標語、新聞報道等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年鑒的知名度。五是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工作方法。所謂請進來,就是將各鄉鎮長請回縣城,開展座談,爭取各鄉鎮的支持,這對各鄉鎮按時按質交稿大有益處。所謂走出去,就是由主管縣長帶領政府辦督查室、地志辦編纂人員,深入全縣各供稿單位開展督查和指導。通過以上措施,《集賢年鑒》編修工作,從素材搜集、編纂到成書、發行,都進入到常規化狀態,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可喜局面。
年鑒作為實用性、資料性工具書,質量是它的生命。只有編纂出高質量的年鑒,才能維護它的權威性。為此,我們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抓好培訓關。近年來,在征稿開始時,先對各鄉鎮、各單位的編寫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請市地志辦的專家和本縣地志辦,針對供稿時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同時建議各單位相對保持編寫人員的穩定。這樣一來,一支專業供稿隊伍逐漸形成。現在本縣部分單位的供稿人員每到年終,不等編輯部征稿就開始采編、設計條目,稿子的質量也逐年提高。
其次,嚴把編輯關。近年來,在年鑒編纂時,實行主編負責制,編輯實行崗位責任制,各負其責。在收稿時先粗略對原始稿件進行把關,凡發現不符合年鑒要求,有明顯漏項的稿子,一律返回,讓其重新編寫。凡需大的修改稿子,編輯為其講明原因后,讓其細心改寫。對質量高的稿子,編輯認真把關,精雕細刻,加工潤色,最后由主編審校。印刷時,我們嚴把校對關,實行三校制,然后再用“黑馬”校對,再集中校對一次,直到確認沒有差錯,才簽字開機。
第三,搞好篇目設計。篇目設計工作,是年鑒的靈魂和骨架,它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因時而變的可變性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突飛猛進,又會有新的工作出現,這就要求編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捕捉時代信息。每當新年伊始,就對篇目進行分析、歸類、增減,力求達到篇目科學、覆蓋全面。同時,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配合縣中心工作設計欄目,并利用特載形式,刊發當年《政府工作報告》及重要會議的有關內容。利用圖片集中反映縣里當年發生的大事要事。
第四,高度重視封面裝幀工作。常言說“三分編纂,七分裝幀”,年鑒內容再充實,如果沒有完美的裝幀,尤其是封面照片選擇不當,就難以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此,我們每年都要設計三、四種封面樣式,征求縣領導和大家意見后,再綜合各方意見,拍板定案。即將出版的《集賢年鑒》2011卷、2012卷,從封面設計到內容篇章,縣委書記、縣長,在百忙之中親自審閱并給予指導。縣委、縣政府兩辦領導與縣地志辦,也對年鑒的封面設計、版式編排、圖片選擇進行會審,力求達到完美無缺。
因經費有限,志書編纂完成后,聘請人員當時已全部清退。但是,考慮到地方志工作的連續性,加之縣地志辦本來就不引人注目,如果自己又無所作為,結果則是自隱于市,不利于地方志事業的持續發展。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應該一鼓作氣,乘勝前進,挖掘地方志資源,開創集賢縣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打鐵必須自身硬。為了提高編輯能力和水平,我們訂了有關地方志方面的專業刊物,作為學習資料。《集賢年鑒》已連續出版4卷,即將出版2卷,共計230萬字,圖片100余幅,客觀真實地記載了近年來集賢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展現了集賢人民深化改革開放,扎實發展的建設成就,記載了集賢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集賢實施“招商強縣,產業立縣,商貿活縣”的發展戰略,體現了集賢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新氣象和新成就,歌頌了新農村建設和新一代農民富裕美滿的幸福生活。《集賢年鑒》是集賢新時代的信息總匯,是集賢地情的資料寶庫。《集賢年鑒》為大家了解集賢的昨天,認識集賢的今天,發展集賢的明天,提供了歷史借鑒和現實的依據,為擴大集賢的影響力,提高集賢的知名度,發揮了信息橋梁和形象窗口的作用。
近年來,集賢縣各級領導對《集賢年鑒》都比較關注和重視。每年都能足額批撥印刷經費。辦公條件也得到了徹底改善,購置了電腦、打印機,所有電腦都上了網,實現了辦公自動化。辦公條件的改善,網絡的溝通,使我們實現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夢想,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編纂時間,實現了年鑒當年編纂當年出版,保證了年鑒的時效性。
《集賢年鑒》之所以能夠健康和諧地成長發展,是和省、市地方志的領導專家關懷支持分不開的,是和當地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展望未來,困難和機遇同在,我們決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集賢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堅持先進文化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發展的光輝史命,實現《集賢年鑒》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