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斌
堅決而持續地反對腐敗、治理腐敗,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是有效地提高各級領導集體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有力保障。因此,如何進一步提升反腐敗成效、推進反腐敗工作,是我們思考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
“一把手”的能力和作風,對一個地方、一個部門健康發展的成敗得失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對“一把手”權力的約束推進反腐敗工作的重中之重。
約束“一把手”權力的膨脹空間。一是各部門要通過制度的方式,充分地、全面地、科學地規范和界定本部門“一把手”可支配的行政資源和黨務資源,對所涉及的可支配的物資、資金、行政許可事項、干部提拔任免等相關內容要進行逐項梳理、定性和公示。二是對行使權力的程序和方式,要針對不同內容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確保權力運行的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切實遏制權力行使的“玻璃窗”、“彈簧門”現象,真正做到權力制衡的零縫隙、零空間。
完善監督機制。一是要明確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對“一把手”進行監督的主體,監督主體要具體化、人格化,以增強監督主體對監督對象的監督責任。二是建立人民監督權力的機制,可以選聘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社會人士,指定對相關部門“一把手”的權力運行情況和作風情況進行全過程跟蹤監督。三是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由專門機構運用現代化網絡手段,隨機抽取服務對象和社會人士,對相關部門權力運行的公正公平、廉潔高效的社會滿意度進行定性、定量評價。
建立工作報告制度。一是要建立“一把手”工作報告機制,報告的對象包括上級、同級班子成員或本部門全體干部職工。二是報告的內容要明確,既包括本部門資源分配、行政許可、人事招聘、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項的制度規定、決策過程、執行過程和執行結果,也包括社會和本部門廣大干部職工關心、關注的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三是報告事項的深度、細度,針對不同事項作出明確規定。重大事項報告可以側重執行結果;熱點問題和干部職工關注的問題,報告的內容要翔實、具體,如:“一把手”外出考察、學習或公款招待等事項,要將相關的過程、費用、路徑、收獲等進行報告。通過以上必要的工作報告,增進上上下下的溝通、理解,提升大家對“一把手”的信任和支持,增強向心力、凝聚力。
對權力資源進行全面的公開,是新形勢下深化反腐敗工作、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一種有效探索。一是公開的內容要突出重點、體現全面。二是公開的范圍和方式要體現必要性和有效性。三是公開服務對象對本部門公開事項的知情權、詢問權兌現的有關機制和通道。四是公開對公開內容完整性、真實性的監督評價機制,確保該公開的絕對公開,決不允許露一手藏一手、明一下暗一下等陽奉陰違行為的存在。五是公開有關公開事項在執行過程中反映出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的過程、結果。通過對權力資源、權力運行和權力行使結果的全方位公開,形成對腐敗行為的零容忍、零隱蔽、零縫隙的反腐敗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反腐敗工作要求,就是要用制度的約束性、穩定性、長效性遏制權力自發膨脹。只有建造有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覆蓋各個部門的不同規格的“籠子”,才能真正體現制度的威懾力。一是制度下移,“籠子”變小。各地方、各部門都要根據黨和國家的若干準則、若干不準和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管好本地方權力的制度,編織約束本部門權力的“籠子”。二是制度的建立要有針對性和約束力,應覆蓋本部門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各個崗位。三是制度的建立要體現民主性,每個部門各項制度的形成過程,必須體現充分民主,集體討論、集體審議、集體決策、共同執行。四是制度的約束力要體現在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每項制度的建立,必須覆蓋某項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并明確規定具體事項的標準、流程和崗位職責。五是制度建立要體現執行的強制性。制度的功能體現在執行上,否則就不稱為制度。凡定下的制度,必須執行,即使是不周延的制度在未修訂之前也必須執行。要嚴格明確不執行制度就是違紀行為,就應該給予相應的懲處。六是制度的執行結果要體現公平性。每項制度的執行結果,應定期向關聯利益范圍進行公開。這樣,不僅可以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增強制度執行的透明度,也可以發現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