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江蘇省鹽城市地方志辦公室 江蘇 鹽城 224005)
新編地方志專業審稿是指志書初稿在各承編單位完成自審之后,交至市志辦各責任編輯手中進行審讀、修改的環節。作為責任編輯,主要則是根據志書篇目的統一要求,把分散的有關卷、章、節、目納入志書的有機整體,達到糾錯、補漏、刪繁、提煉、規范的目的。隨著修志工作的深入開展,許多市、縣志稿進入審讀階段,這是決定志書質量的關鍵階段。研究和探討志稿審讀的重點和要求,對提高審讀水平,保證志書如期高質量出版很有必要。筆者從事修志工作數載,承擔了許多市、縣志卷、章的專審工作,針對志稿專審,本人結合工作實踐特作以下幾點思考。
各承編單位的修志人員基本上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他們當中許多同志還缺少修志專業知識,編纂的志稿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寫作習慣的痕跡。有的像公文寫作,總結式、口號式語句多;有的像散文,修飾、抒情的語句多;還有的像工具書,辭書式的解釋性文字充實其中。作為志稿第一道把關的專業人員,責任編輯拿到的初稿可謂是五花八門。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初稿,作為專審的責任編輯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修改。
1、看篇目設計是否合理。志書篇目是一部志書的骨骼和框架,居于“領導”地位。志書篇目的確定和取舍,應從科學分類和現代社會分工的實際出發,最基本的篇目要門類齊備;有些節、目的增刪設置應體現地方特點的原則;各篇目內容應門類合理,歸屬得當;篇目的排列應體現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排列有序的原則。《××市志·城鄉建設卷》初稿中第五章“城鄉一體化”只設有“鎮村規劃建設管理”一節。從整卷來看,這一章顯得有些單薄,章名是“城鄉一體化”,可下面節的內容只有“鄉”卻沒有“城”,這就屬于門類不齊全,建議加上“縣城建設與管理”,進一步補充完善這一章節的內容。
2、看橫排豎寫是否得當。新編地方志,橫分門類、豎寫歷史是其基本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橫不缺主項,縱不斷主線。橫分門類必須科學,并且要有統一的標準,否則就要調整。每部分志通過分門別類的記述,寫清事物的發展、因果、盛衰起伏、成敗得失,體現事物的發展規律。在志稿內容記述上,要善于綜合分析,做到主線突出,段落分明,符合志體。《××市志·城鄉建設卷》的初稿,在“市政建設”、“公用事業”、“園林綠化”等章節寫完后,加入了“縣(市、區)城建設”章,各縣(市、區)內容獨領一節,節下的目與分目按照《××市城鄉建設卷》的篇目復制下來。這就出現了“志中志”的格式,不在一個平面,這也是編纂志稿最為忌諱的一點。豎寫是志書最基本的記述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以時為序,通過點、線、面結合,準確表現某一地域范圍內各個方面的基本情況。編纂過程中一定要寫好事物的起始點、轉折點、終結點發展主線。目前,在二輪修志過程中,許多初稿的問題都出現在這里。志稿記述不能以時為序,內容表述先后凌亂,有的雖然按照時間先后記述了,卻是從上限開始,一年不落的一一排列下來,寫成了流水賬。這就需要編輯下功夫理出頭緒,準確把握“三點一線”,合理地歸并、刪減、增補,以突出主題。
3、看行文書寫是否規范。如果把篇目結構稱為志書的骨骼,把橫排豎寫稱為志書的血肉,那行文書寫就是志書的細胞,是志書構成的最細微的組成部分,卻也是一部志書成功與否的基礎性工作。志書行文總的要求是:行文嚴謹樸實,簡明流暢;表述準確清晰,符合邏輯;標題以事命題,科學簡明;圖表工整準確,要素齊全;名詞術語規范統一,計量單位符合國家規定。常見的問題有(1)記述文體不規范。新方志采用現代白話記述性語體文,但志稿中多有非記述性問題:如背景介紹多、名詞解釋多、議論評價多、冗長水分多等等。(2)數字、年代、稱謂不規范。在初稿中,經常看到“我市”、“我局”、“××同志”等詞,這些都不符合志書的書寫規范。(3)記述要素不規范。有些志稿,內容寫得很好,就是缺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使史料價值大打折扣。這些都需要責任編輯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對文稿逐字逐句的進行推敲,反復修改,才能使初稿最大程度上符合規范要求。
專審是志稿質量日臻完善的主要程序之一,是讓志稿向志書進化的主要環節。作為專審的責任編輯,一定要按照地方志書審查驗收辦法的要求對志稿進行嚴格的審讀,并提出科學合理的修改意見。同時,每一個責任編輯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及時與各部門溝通,深入了解地方、行業和部門特色,積累儲備相關背景資料,從而增強審稿工作的主動性。
1、準確把握觀點。為什么要準確把握觀點?因為這是志書的政治生命。如果觀點出了錯,資料再豐富,敘述再到位、再規范,也是徒勞無功的。在志稿的修改中,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統帥資料,力求觀點正確、鮮明、突出。這就要求各個責任編輯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對政治部類稿件以及志稿中涉及政治性的內容記述要十分慎重,審查編者對事物的定性是否準確,觀點導向是否正確。總之,要嚴格按照要求,進一步把握志書的政治觀點,力求做到記述準確,褒貶恰當,是非分明。
2、核準充實資料。志稿修改過程中,責任編輯必須對關鍵性的資料如在幾個章節中記述不統一的資料、相鄰建置對同事物記述不一致的資料和足以說明某個問題性質的資料,進行認真核對和補充,切實重視資料的貫通性。行業問題找部門,專業問題找專家,資料問題找原著、查檔案,力求使入志資料準確無誤。《××市志·環保卷》初稿“生態示范區”一目,生態村的內容從1984年后直接跳到1998年,中間14年是空白,但筆者卻從后面的某一章節中看到1986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生態村——××縣董徐村。這其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年份和事件,卻被忽略了。另外,這期間應該還有其他生態示范區的建設內容應該增補進去。
3、突出地方特色。國務院頒布的《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指出:新編地方志應當“存真求實,確保質量,全面、客觀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地方志是一地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著述,這就決定了它記述的范圍帶有嚴格的區域性和時代性,這是志書區別于其它種類書籍的明顯特征。因此說志書突出反映時代性、區域性是志書性質的基本要求,也是確保志書質量的根本問題。體現時代特點、地方特點和專業特點成為衡量志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地方志的地方特色,要求地方志一定要揭示出該地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由自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因素所構成的本質特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對歷史與現狀,必須在整個志書中予以充分體現。筆者在審讀承編單位報送的初稿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志稿體現地方特色的內容都比較薄弱,有關卷章的內容放到其他兄弟市的市志里也都可以。這就需要責任編輯幫助理清主次,抓住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名片”式的獨特事物,從篇目設置到內容記述,從背景原委到發展變化,都要濃墨重彩,寫全記透。
4、壓縮志稿篇幅。從目前報送的相當一部分志書初稿看,大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即所記述的內容過多、過細、過繁,志稿的篇幅大大超出了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編者沒有站好記述的角度。如編寫一部市志,某些資料用于部門志比較適合,但對于整個市志來說卻不太合適,編者在沒有分清孰輕孰重的情況下,一律采用,勢必增大志稿的篇幅。二是一些編寫人員過分強調資料的存史價值,將一些無關緊要的背景資料大量的塞進來,造成篇幅臃腫,比例失衡。此外,內容交叉重復、表述邏輯性不強也是造成志稿篇幅過大的因素。因此,責任編輯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精煉文字,壓縮重復記述,精減超出斷限和越境而書的內容。《××市志·交通卷》初稿送來時,洋洋灑灑30余萬字,約占該市全志篇幅的十分之一。面對這樣一部厚厚的志稿,如何壓縮其篇幅又不使內容被割斷,也可以說是相當于一項“交通”工程了。該初稿中有一目“高速公路”,目下先有一段近500字的概述內容,是將后面子目的內容進行提煉出來。這就屬于重復記述,應刪去。在記述“寧靖鹽高速公路××段”這一子目時,該初稿分三個工程段記述,可第三期工程是2005年11月才開工建設,2008年8月建成通車。實際上這項工程大部分的內容已經超出了該市志的下限2005年,該段近1500字的內容記述完全就可用一句話交代一下。該初稿從每個工程的開工情況、完成工程量、工程質量、工程驗收和工程設計、監理等方面,用大量的翔實的專業性數據將每個環節的變化發展都進行了記述。雖然資料性很強,但是站在全市交通的角度講,就有點過細了,也占據了大量篇幅。經過協商調整,該志稿執筆人員將工程質量、驗收、監理等部分內容進行刪減,有的內容用幾句話概括即可。只有遵循這樣的刪減原則,才能使“瘦身”了的《××市志·交通卷》既內容豐富又不超篇幅規劃。
在審讀初稿的過程中,責任編輯往往容易出現就稿改稿的情況,只埋頭于成形的文字進行修改,卻忽略了資料的補充。這里講的補充并不僅僅指對數據缺失的補充,而是指對斷限外資料、專題性資料和因事系人資料等方面的補充。
1、對斷限外資料的補充。二輪志書是斷代志,修的是近20年左右的歷史,因此總體上會有個斷限。各部門單位往往會以這個斷限為框框,無論是收集資料還是編寫初稿都會局限在這個斷限范圍之內。但由于事物的發展是變化復雜的,我們在審讀志稿的過程中,需要科學的處理志書斷限,對有些事情跨越上下限的記述,不能簡單地以“越界而書”斷然拒之。例如《××市志·交通卷》中“民用航空”,記述機場發展時,該地的機場是由曾經的軍用機場改為民用機場,始于1959年,1962年停航。這件事情在上一輪志書中并沒有提及。倘若續志收集資料時仍然循規蹈矩只局限在斷限內,不敢往上追溯,那么“民用航空”的發展背景和源頭的資料就會缺失。續志反映“民用航空”這個事物就必然殘缺不全,給志書造成不應有的缺陷和損失。作為修志的專業人員,審稿時更不能只局限于斷限內,應考慮更大范圍,這對補充、修訂上一輪志書一些內容的缺漏、差錯發揮補拙之功效。
2、對專題性資料的補充。在部分初稿中,有些重要內容志書正文雖已述及,但因受體例和篇幅限制,未能詳細記述。還有一些屬于“攔入則不倫,棄之則可惜”的內容,也就是指那些有一定重要性,但是沒辦法與志稿中的章節劃為一類的內容,這些都屬于專題性資料。碰到這種情況,有的作者或者一句話帶過或者干脆省略不寫,這就直接影響到志書的資料性。作為責任編輯,一定要深入了解部門行業的情況,及時捕捉到重要信息,順藤摸瓜將這些專題性資料挖掘出來,作為專記或者附錄收錄在志稿之中。
3、對因事系人資料的補充。因事系人是指各分志(卷)在記述事物的發展變化時,結合寫出與之密切相關的人的活動。因事系人與人物立傳不同,是把人物及其事跡與所記述的事業發展變化糅合在一起,彰顯人物是為全面客觀地反映事業的發展變化服務的。在審讀初稿時,筆者發現,相當部分志稿除了領導出席會議或活動中會提及到人物,其他很少有人物出現,只記事不記人或只記數不記人。歷史事件中人物的作用相當大,是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編纂地方志不能忽略人物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責任編輯從資料全面、真實、精確的角度來審讀志稿,注意對因事系人資料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