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慧
(廣州圖書館 廣東 廣州 510240)
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圖書館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加大了扶持力度。2009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確定將公共文化體育確定為基本公共服務的八大類別之一。2010年又出臺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將“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點,對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等公共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具體規劃部署。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公共圖書館的職能發生了什么變化?本文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由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的、以傳播先進文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要照顧到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時代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與時俱進,讓各項服務和功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
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研會上將圖書館的社會功能列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智力資源。這四項功能是圖書館提供的基礎服務。而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對圖書館的傳統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1 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功能規模擴展。眾所周知,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圖書館最基本的社會職能是“藏”,即保存人類文化遺產,而且保存的主要載體為印刷型書刊資料。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載體的文獻資源豐富起來,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館藏資料的范圍迅速擴大,傳統意義上的以印刷型書刊資料為中心的藏書體系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建立一個由印刷型文獻、微縮型文獻、電子出版物、虛擬館藏并存互補的多種載體文獻資料組成的新型藏書體系將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2.2 開展社會教育功能多方面延伸。傳統圖書館通過引導讀者進入館內閱讀,提高讀者的閱讀、自學和思維能力。如今,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手機、掌上電腦等各種知識載體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對于以往通過去圖書館獲取知識造成一定的沖擊。圖書館已不能“守株待兔”,應主動出擊,采取多樣性手段進一步擴充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適應群眾終身學習的需求。
2.2.3 傳遞科技信息功能更為顯著。傳統圖書館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加工整理,并進行科學的分析,通過開展借閱服務來傳遞和交流信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網上資源極大豐富,數字圖書館將各種復雜的信息以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形式,有針對性地提供給人民群眾,滿足各階層群眾對信息的不同需求,成為信息高速公路的結點或信息源。
當今社會,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斷提升,求知和求健是普遍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數據表明,人們最常去的文化場所是“圖書館(室)”,占人們閑暇時間的一半以上,群眾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也較高,因此,公共圖書館的功能應不斷擴展。
2.3.1 休閑功能。在公共圖書館中,除了向讀者提供相應的休閑文獻借閱外,還應重視并滿足讀者其他的文化娛樂消遣需求,如提供多功能閱覽室、音像設備等,使人民群眾感受人文關懷、啟迪智慧。通過舉辦文化茶座、讀書會、專題講座、展覽等,使公共圖書館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學習、休閑娛樂的中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心靈、提高素質,從而感受到圖書館不僅是催生理想的搖籃,更是舒展心靈的港灣。
2.3.2 社區功能。要使公共文化服務真正達到均等化,就必須縮小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的文化資源差異。圍繞這個目標,設立分館和社區書屋,構建市、區、街道三級網絡化公共圖書服務,使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得以向外延伸,并通過總分館通借通還、流動圖書服務等形式,使圖書館的功能更為充分地發揮出來。
2.3.3 參觀游覽的旅游功能。隨著地方政府對文化事業的不斷投入,很多城市的圖書館成為其標志性建筑和文化藝術中心。因此,發揮圖書館的參觀游覽功能,也能夠使圖書館事業得到進一步普及,并使其他功能得到宣傳和拓展。
由于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公共圖書館需要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增強其輻射能力,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圖書館服務的廣度與深度都應不斷延伸。
文化惠民,理念先行。圖書館要實現從“信息本位”到“讀者本位”的服務理念轉變,從讀者需求出發,不斷調整服務政策。如調整服務時間方便讀者,改進咨詢與借閱服務,讓群眾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性化。
將以往“單一化”的服務方式轉向“多元化”發展,服務內容延伸為通借通還、公益講座、讀書活動、技能培訓、便民服務等。如廣州圖書館每周舉辦羊城學堂公益講座,并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數字資源供讀者在線觀看,讓廣大市民隨時享受到圖書館提供的文化資源。廣圖更不定期地開展主題活動,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宣傳了圖書館的服務品牌。
目前廣州的社區圖書室覆蓋率已達100%,高密度的圖書館網絡把圖書真正送到讀者身邊,但是如果沒有網絡化的信息互通,這些圖書室將是一個個信息的孤島,其服務功能也會受到資源配置和地理位置等條件的限制。因此,公共圖書館要通過先進的信息系統將各網點統領起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讓讀者在任何一個圖書室都能方便地利用這些資源。除服務空間的網絡化延伸,服務環境也逐步實現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的轉變,數字圖書館的構建為讀者索取文獻資源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
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將圖書館的服務觸角延伸到一切用戶存在的地方,服務時間從“有限”向“無限”發展。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將實現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的服務,為讀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均等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大目標,公共圖書館對群眾開放的同時,也向弱勢群體傾斜。對外來務工人員、老年人、青少年、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公共圖書館也提供了相應的特殊服務:如為殘疾人設置無障礙通道,配備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為外來工、獨居老人送書上門等,讓他們更好的地感受閱讀的樂趣。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力支持,給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帶來契機。然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理念、內容、空間、時間、群體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我們要抓緊圖書館軟硬件設施的建設,促使服務質量的提升。
通過館內宣傳、開展趣味性讀者活動等形式,培養讀者的檢索技能,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另外,可將圖書館檢索技巧以視頻形式向讀者展示。對計算機利用能力較弱的讀者,可以編制、派發相關的使用手冊并舉辦技能培訓班加以引導。
圖書館工作人員是圖書館事業的靈魂。我們要立足于圖書館的現狀,加強對館員的專業培訓,提高館員的素質,激發他們的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使其堅定地為群眾服務。同時,促進各級圖書館員之間的交流,學習經驗,互學互補。
目前,不少城市的市屬各級圖書館已實現通借通還,加入資源共享的行列。這說明,只有真正實現館際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共享,才能夠讓圖書館真正走入群眾,使其就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實現城市10分鐘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在新時期開展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圖書館應牢牢把握這一時機,在完善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能力的同時,開拓創新,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成為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
[1]陳永嫻.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以福田圖書館為例.公共圖書館,2009,2.
[2]郭燕.圖書館功能的時代特征芻議.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13(1):53-55.
[3]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定位.圖書與情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