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部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誠信道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美德,是迄今我國公民道德建議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大學生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和需要培養的優秀道德品質,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史一個系統工程,誠信道德教育關鍵在于誠信觀念的樹立、誠信品質的培養,重點在于建構新型誠信道德教育體系,貴在落實大學生誠信實踐鍛煉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一項基本規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強調的道德信條。誠信這一規范的概念是有誠和信是個規范組成的。從道德意義上理解,誠與信意義相同。從《說文解字》對誠與信所作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誠是中國古代社會人際交往的出發點,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大學》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系統思想中,認為修身的先決條件就是誠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更是從本位論的角度看待誠,認為誠實社會的本原,提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人只有誠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誠信是人道的第一要義。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在《荀子。不茍》中把誠看成是德性的基礎,是修身養性的根本,認為養身莫善于誠。信使中國古代社會交往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原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修身養性的根本原則,也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道德標準,自古中國人就十分重視誠實無欺的品德標準。自古中國人就十分重視誠實無欺的品德修養,并將其躬行踐履中所概括出的行為規范,視立為人立業之本。關于誠信方面的古訓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諾千金”等一直流傳到現代,成為從古至今許多畢生遵守的人生信條。
共產主義道德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反映,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的內容包括正直、誠實、謙虛等是一切先進分子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可見,忠誠老實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
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誠實包含積層意義:
第一,忠于無產階級和人民的利益,忠于共產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二,實事求是,在政治生活、在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中,在道德生活中,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第三,言行一致,說道做到,表里如一,不搞兩面派;第四,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知錯必改,決不文過飾非,老實人,革命老前輩總是教育我們要老老實實地做人、實事求是地做事,列寧曾經說過:“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老老實實的為事,這是每個共產黨人,也是每個正直的人應有的品德,”毛澤東同志要求共產黨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襟懷坦白。大量事實證明,忠誠老實的人,為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兢兢業業地工作,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最后并沒有吃虧;而那些自己為“聰明、弄虛作假、利益熏心、利令智昏”的人,即使暫時討得一點便宜,但最后總是沒有好結果的。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而且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價值,而且是一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誠信是道義的化身,同時也是公里的保證和源泉。如果沒有了誠信,于社會、國家來說,則喪失了其存在、發展的一個基本支點。“民無情不立,民無信不立”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根本性象征,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如此,然而,近年來的諸多事例則印證著研究生不容忽視的誠信缺失的問題。
1.考試作弊
在高校舉行的各類考試中,一些學生為了考試及格或考取更好的成績,置考紀于不顧,大肆作弊,且作弊方式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令人防不勝防。一些屢次作弊并得逞的學生在談及作弊現象時毫不諱忌,考試沒有作弊,就等于沒有做過學生,更有甚者,個別學生冒著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風險,找人替考。
2.偽造證件,履歷摻水
目前,由于研究生校園受到社會上假文憑、假證書、假學術等不良現象的影響。一些學生在畢業推薦書上涂改成績,夸大事實,甚者偽造證書虛構經歷,據報道,重慶某大學一名研究生,在制作簡歷時把學習成績全部改了一遍,他還編排了許多子無須有的實習經歷,并將同學的等級證書、榮譽證書全都借來,改頭換面復印,當作自己的成就。
3.人際關系虛假
人際關系虛假主要表現為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誠,勢利眼,用得著的時候甜言蜜語,
我們要深刻分析大學生誠信危機產生的原因,充分認識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找出解決辦法,這是關系到學校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問題,是關系到我們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擺在廣大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第一,堅持科學的正面教育,把誠信思想融合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改變教育者主動說教、受教育者被動屈從的模式,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交流的機制,從思想和行動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誠信觀,逐漸形成同情心、責任感、正義感,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的完善人格。
第二,培養完善的誠信人格。古人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思親;思思親,不可以不知人。天之道誠也,人之道誠也”。誠信是研究生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石。在歷史和現實中,人們總是把誠信作為一把尺子,來衡量與評價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一個人缺乏應有的誠信品質,不講信譽,也就意味著背離了做人的道德標準,也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人生價值也不可能得到實現,更談不上高尚的人格。有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樣敘述的,一個下崗女工找到了一份賣鞋的工作,但老板要他賣假貨。她干了幾天,心里十分不安,她想自己是一個母親,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撒謊,經過思想斗爭,她毅然辭去了這份工作。這個行動被人稱為偉大的“義舉”。這位女工文化程度不高,但在道德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她選擇了誠信,她沒有以人格去換取利益,在社會反誠信文化包圍中,她堅持了虛假的始終如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像這樣的事例,充分顯示了一種人類不可缺少的道德精神,給人以良心的震撼。所以說,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體驗到了生命的崇高和人格的尊嚴,把誠信作為人格之根本的追求,來體驗將之看作是人的道德世界的本源。
第三,建立監督機制。
對誠信的培育必須建立一個監督機制,首先是輿論氛圍的監督,安徒生筆下的《皇帝的新裝》說的就是一個有誠信氛圍的問題。有些事怕說真話被別人誤認為傻子,便都不說真話,于是誠信的人少了,這就有力的說明活在虛假的騙局中的人時時被恐懼所包圍,而只有說真話才能無私無畏。所以一個集體,應盡力營造一種誠信的文化氛圍,大家都要講誠信。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道德要升華,誠信就鑄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識、共鳴與共同努力下。誠信之花定會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壤下及整個中國大地上生機盎然。
總之,我們正在推進社會誠信道德建設,我們也正在開始考慮建立“誠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懲”的社會體制。但是,誠信是一個養成的過程,需要積累,需要經過幾代人、幾十代人的精心培育。我們的誠信教育應該在“誠實守信”、培育“真人”方而多動腦筋,“多做文章”。
立足于現實,從小處著手,大膽探索,努力實踐,以重塑誠信社會。
[1]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征國.德規范論—以人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