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林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既要保障本民族的主體統治權利,又要聯合蒙漢官紳,以實現有效管理,如何定位各民族官員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回避的政治問題。清朝在官制上,沿襲了明朝的官制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損益。
清朝官制形式上標榜滿漢一體,中央六部長官設滿漢復職,但實權操于滿官之手。為了保證滿洲貴族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根據官員的身份和資格,以“官”補“缺”。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在清代,滿缺、蒙缺、漢軍缺、漢缺一般情況下是不變的,但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面對軍事、政治的需要設立或者裁撤官缺。與明代不同的是,清代的官缺包含官制數額和性質類別兩種不同的含義。按不同的標準,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宗室缺,是指只有宗室人員才能補授的官缺。這部分官缺主要集中在宗人府、理藩院、都察院、六部、陵寢衙門,在宗人府內除了宗人府府丞、漢主事,其他官缺都是宗室缺。
內務府包衣缺,是指僅有內務府包衣才能補授的官缺。除了內務府總管大臣缺、各園處監管大臣缺、員外郎缺、三院的侍衛缺、六庫衙門郎中缺以外,其余的內務府各個官缺都是內務府包衣缺。
滿洲缺,是指只有滿洲人才能補授的官缺。滿洲缺是清代官缺中范圍最廣的,中央要害部門皆為滿洲缺,其他京城官員除順天府府尹、順天府丞、奉天府府尹沒有滿洲缺以外,其余都為滿洲缺。在地方,奉天府府尹、吉林分巡道、直隸熱河道、奉錦山海道、口北道、山西歸綏道,以及各省的通判、理事同知,都為滿洲專缺①。
蒙古缺,是指為蒙古旗人專門設立的官缺。唐古特司業、助教、中書,游牧員外郎、主事,為蒙古專缺。其余內閣侍讀學士、侍讀、中書,游牧員外郎、主事,為蒙古專缺。其余內閣侍讀學士、侍讀、中書,都察院給事中、御史,各部院郎中、員外郎、主事、堂主事、司務,國子監司業、助教,欽天監五官正、靈臺郎、挈壺正,以及部院衙門筆帖式,皆有蒙古缺②。
漢軍缺,是指為漢軍旗人專門設立的官缺。例如在內閣中的侍讀缺、中書缺、典籍缺,欽天監的秋正缺(六品),大理寺中的寺丞缺等,都是漢軍缺。
請旨缺,是指由吏部或者軍機處等部門列出補授名單,由皇帝最終裁決是否任命,會典上所記載的“開列缺”、“請旨缺”、“補授缺”都屬于請旨缺的一種。
《清實錄》記載:“其在汶上縣管圣澤書院事世襲太常寺博士、應以衍圣公第三子承襲。至尼山書院、洙泗書院、及四氏學錄等官、俱照舊留用。管勾、司樂、掌書等缺、聽衍圣公咨部補授。”③
留授缺,是光緒十年設定的,由吏部議定之后,參革、降補的官缺分別予以咨、補,第一缺咨部歸選,第二缺扣留外補。《清實錄》記載:“京司官、小京官、筆帖式,分留授、調授、揀授、考授,皆引見候旨,余則選。外官布政使、按察使開列,運使請旨。道府缺有請旨、揀授、題授、調授、留授,余則選。廳、州、縣缺同道、府,無請旨者。佐雜、教職、鹽官,要缺則留,余或咨或選。”④
題調缺,包含兩種情況,一為題缺,一為調缺。題缺是指如有遇到出缺的情況,不論官員的品級高低、是否是現任官員,選擇合適的人員補授此缺。調缺是指,如果遇到出缺的狀況,應在同品級的官員中選擇合適人選就任此職。
第一,丁憂造成的官缺。所謂“丁憂”,是指官員的父母等親屬一方或者雙方死亡,則官員需要離開現職,返回祖籍守孝,丁憂結束后,重新等候補授官職,這部分人稱之為“以丁憂服滿之候補官員”。官員在丁憂期間不得任官、不得婚嫁、不得宴請賓客。《清史稿卷十八》有如下記載:“宣宗二十一年,癸酉,王引之丁憂,以汪守和為禮部尚書。”就是此種原因的體現。
第二,官員調任形成的官缺。一種是清朝官員為了防止專權,任期滿后,進行調任,因此形成官缺,于此同時,清朝在軍事和地方駐防上,也經常實行將領的任調。另一種是,現任官員官缺被裁為候補官員或者外任官員尚未赴任,則形成的官缺。并且實現了一套嚴格的規避制度,例如回避本籍或者祖籍,回避蔭族,因此,也出現過兼署或者一個職位長期空缺,無人任的情況。
第三,降罪革職,官員緣事降職甚至革職查辦的情況在清朝屢有出現,據《清史稿》記載:“陜西巡撫薩弼以賑災不實革職。⑤”官員降罪、革職之后,原先的職位就形成了缺。等待人員候補。
第四,根據臨時需要,設立官缺。軍機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海軍大臣等得設立,都是根據臨時的需要設立的。《清史稿》記載:“九月,命會辦財政處事務。慶親王奕劻三月庚午,以督辦政務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為軍機大臣。”也是印證了此觀點。
第五,緣事所形成的官缺,例如:終養父母、生病、省親、修墓、送親、歸娶、差竣等情況。
官缺制度,作為清王朝人事上的組織原則與實現形式,其變化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和民族屬性的轉換,實質上體現的是行政權力在不同民族屬性官員間的數量和民族屬性的轉換,也體現了行政權力在不同民族屬性官員間的分配和調置。所以,在創建伊始到乾隆十三年基本定形,中央各官缺額數與性質不斷增衍、轉換的調整過程,不僅是清朝典章制度不斷軸向完善和穩定的標志,而且也預示著中央權力格局的形成⑥。影響也尤為深遠,主要體現在: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為了保證滿族的利益和統治地位的鞏固,清朝在建立之初,就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滿族(旗人)的政策,官缺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這種表現尤其體現在對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員的任用上,作為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如中央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錢糧、火藥、兵器的府庫全部為滿官缺,本人據魏秀梅女士所著《清季職官年表》及《清實錄》記載,針對先后擔任過六部尚書(嘉慶朝至光緒朝)及部分地方總督、將軍及副都統滿的人員民族屬性進行了統計⑦:在中央,自嘉慶朝至光緒朝,先后擔任六部尚書中,禮部尚書共計102人次,滿族54人次(約占總人數的52%),漢族人數48人次(約占總人數的48%);兵部尚書共計125人次,滿族68人次(約占總人數的57%),漢族人數54人次(約占總人數的43%)。其他各尚書部門情況類同,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都是滿官缺;地方督撫、司道、總兵、提督等雖滿漢兼用,但近畿和要隘多用滿官。例如烏里雅蘇臺將軍共計82人次,皆為滿洲人,伊犁將軍共計47人次,皆為滿洲人。由此可見,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重要管制一直掌握在滿族人手中,充分滿足了滿族人出仕當官的愿望,保證了本民族的利益。
清代官缺,除了保證滿族人出仕當官的同時,也積極籠絡漢族地主、士大夫,在官缺的設置上,也本著籠絡漢族上層士大夫的原則,專門設置了漢缺,其他民族不得擔任。例如內務府包衣缺中,內務府總管大臣缺、各園處監管大臣缺、員外郎缺、三院的侍衛缺、六庫衙門郎中缺都是漢族缺。在中央其他部門的翰林也有漢缺,在地方總督的任選中,也基本做到了滿漢參半的原則,例如直隸總督(雍正朝至宣統朝)共計74人次,其中滿族29人次(約占總人數的39%),漢族45人次(約占總人數的61%);兩江總督共計82人次,其中滿族45人次(約占總人數的55%),漢族37人次(約占總人數的45%);閩浙總督共計45人次,其中滿族23人次(約占總人數的51%),漢族22人次(約占總人數的49%)。隨著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清朝統治者也越來越依賴漢族地主的力量,隨之官缺中,漢缺也越來越多,原先只有滿族、蒙古族才能擔任的官缺,也采用了漢族擔任。
官缺作為清代的人事制度,對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注釋:
(1)(2)杜家驥,張振國.清代內務府官制的復雜性及其特點.西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71-73。
(3)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卷九。
(4)清史稿·卷一一零,志第八五。
(5)清史稿·卷七,本紀第七。
(6)徐雪梅.清朝職官制中的滿漢差異問題研究.南開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9(4)。
(7)本統計中,如一人先后擔任統一職務,則視為一人。本文所指滿族人皆包括含滿、蒙、漢軍旗。
[1]魏秀梅.清季職官表[M].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1978.
[2]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清實錄(影印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徐雪梅.清朝職官制中的滿漢差異問題研究[J].南開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9,4.
[5]杜家驥,張振國.清代內務府管制的復雜性及特點[J].西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