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尼爾·弗格森
1948年,(對蘇)遏制政策開始實施的時候,美國處在經濟實力的頂峰。此前幾十年間,美國的經濟產出實際上增長了2/3,約占全世界總產出的1/3,是競爭對手蘇聯的3倍。雖然僅擁有全世界人口的6%,美國卻生產了全世界總電力的一半,持有大約相同百分比的貨幣化黃金和銀行儲備金。美國的公司控制了全球約3/5的石油儲備總量,并且主宰了國際汽車市場。難怪杜魯門不無夸張地聲明:“我們是經濟世界的巨人。無論我們愿意與否,未來經濟關系的模式取決于我們。世界看著我們的臉色。選擇權在我們手中?!?/p>
這個“選擇權”采用了與眾不同的形式。美國開始著力于通過關貿總協定下的多邊談判,持續推動降低國際貿易壁壘,由此產生了兩個新的國際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調全世界的金融活動。不過,美國“霸權”的精華在于,涉及貸款和援助時(無論用于發展還是軍事用途),華盛頓的盟友將獲得優惠待遇。1946年到1952年,美國對外經援的總額幾近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馬歇爾計劃約占一半??夏岬显难裕骸安还芨冻鍪裁礃拥拇鷥r,承擔怎樣的重擔,遭遇何種困苦……都要確保自由及自由的勝利?!?/p>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軍事開支,經歷了對德國和日本全面勝利導致的大幅軍費削減,這部分開支在20世紀40年代末再度攀升,從低于國民生產總值的4%達到1953年14%的峰值,現金開銷增加了5倍多。其中的部分花費是由于原子彈儲備的增加:1947年,美國僅擁有14枚原子彈,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幾乎上升到了300,到1952年則超過了800。
直到1973年,美國國防預算仍接近國民生產總值的6%,軍隊人數總計220萬,其中小一半派駐在由海外的新、老基地形成的防務體系中,有些是美國直接控制的領土,而絕大多數軍隊駐扎在有獨立主權的盟國土地上。1967年,美國在64個國家駐軍,與不少于4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盟約,從英國、西德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從土耳其、伊朗到巴基斯坦、沙特,從越南南方、韓國到日本、中國臺灣。這就是美國被稱為一個“受人邀請的帝國”的原因。還有統計表明,1946年到1965年間,美國在168個單獨場合進行了武裝干預。
接下來的一系列現象卻是發人深思的:雖然美國在各方面的實力毫無疑問的強大,它進行干預的結果并不都十分成功?;仡櫭绹?945年后實施的、以國家重建為目的的9次軍事干預,從是否建立了穩定的民主體系的角度來看,其中只有4次可以被稱得上成功。
有人認為,當美國以多邊關系(與盟友的合伙關系)為保證,并被該國的民主力量所支持時,其干預行動更有可能取得勝利。而我們更想問的是:為什么美國在許多地方沒能取得遏制政策的成功?說得更準確些,如此強大的美國本來被認為有希望常勝,但在實際的爭奪戰中為何不得不接受平局(比如在朝鮮)或干脆敗下陣來(如古巴和越南)?
筆者可以從四方面嘗試解答這個問題。從地理因素來講:除了拉丁美洲,在所有戰略競爭的主要戰場上,美國比蘇聯的戰線要長得多。從軍事技術方面來講:一旦蘇聯得到哪怕僅僅一顆原子彈,都能對美國造成極端嚴重的威脅,從而限制其選擇余地。
再次,作為一個可以自愿邀請的帝國,美國對盟友的控制力度遠不及蘇聯對其衛星國的控制,最明顯的對比在歐洲。莫斯科為了貫徹自身的意志,不惜將坦克開到東歐諸國的大街上,西歐的領導人則總是期待華盛頓近似平等地對待他們。
最后,也往往被人忽視的一點在于,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更多地顧及本國公民的看法。不幸的是,當國內進行選舉時,“遏制政策”并不那么容易受到選民支持。大多數普通美國人并不想為擊敗對手而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這種民意導向一旦變得明朗,華盛頓保證“要支持任何朋友(并)反對任何敵人”的可信度就會大大縮水。
如果美國在50年代早期窮盡所有經濟和軍事手段,它是可以贏得一場“熱戰”的。然而,只有在美國國內政治性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這條路線才可能付諸實施。這就意味著美國人需要徹底推翻共和制的憲法,將他們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帝國。
在真實的歷史中,美國人放棄了這樣的選項。一個受到外國邀請的帝國是一回事,建立一個帝國本身是另一回事。沒有美國人想把帝王請回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