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淯
如果現在不建立一個智庫,那么當中國公司真的需要在美國做更多的生意時,那就為時已晚
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增長速度令人矚目,2004年時不足100億美元,2012年則接近800億美元。絕大多數的中國投資,流向了美國以外的地方。例如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是對美國投資的兩倍。美國傳統基金會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2年間,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累計不超過其全球投資總額的2%。
問題是,既然中國企業對進入美國市場有著明顯的意愿,為什么投資數字卻少得可憐?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簡稱CFIUS)設立于1975年,由政府官員組成,旨在監管外國對美投資。自2005年始,委員會審查的項目數量比十年前顯著增長,被叫停的著名案例中,投資方是中國企業的,包括聯想、中海油、華為、三一重工。有充分的事實論據可以證明,這些公司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在中國人看來,這種貿易壁壘不公正,而且很霸道。別忘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并沒有阻攔以色列、德國、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投資。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美國建立了強有力的智庫和基金會,從而影響美國的政治意愿和政治理念。這些團體贊助各種可以對媒體、政界和國會山的有思想的談話施加影響的項目。我曾為一家美國智庫工作,也曾當選美國瑞士基金會的“杰出青年”。根據我在這些機構的工作經驗,它們都擁有相同的目標,即影響那些決定國家政治議程。
通常的做法是,雇傭所謂專家參加電視、廣播節目,就給定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擁有公關團隊給各路媒體打電話、發郵件,確保專家受邀參加直播節目,刊發文章。
不僅如此,這些智庫多由大公司設立,后者希望某些對他們有利的法案能夠獲得通過,從法律、道義和理性的角度為利益提供保障。這種方法有別于游說,因為游說只關注拉攏政客的選票。而智庫影響的是美國民眾的心意和想法,其效果更為持久,因為人們一旦被說服采取了某種立場,就很難改變。
在今天的華府,中國缺少一個有影響力的智庫。的確,貿易協會是有很多,甚至有一個外交政策團體——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簡稱NCUSCR),我還是后者的委員。但是這些中國貿易協會不是與全體美國民眾進行對話的,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是基于美國利益而設立,理事中美國白人男性占有壓倒性優勢,因此不會總是與中國利益保持一致。如果中國想緩解目前美中兩國的緊張態勢,只依靠現有機構是不會成功的。
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是對美國政治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團體。最富有的猶太億萬富翁都屬于這個組織。一直以來,無論中東發生什么,他們都成功地保證了美國總是以色列最強有力的盟友。即使以色列采取了很多國際社會成員不認可的爭議舉動,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還是堅定不移,這就有賴于這個組織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商人如果不想繼續在商業領域或者別的領域里遭遇政治阻擊,明智之舉應是模仿AIPAC的做法。這并不是一個短期舉措;投資一個智庫,雇傭正確的人才,發展與華府的關系是一個巨大的長期投資。中國公司聯手啟動一個智庫,也許并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首先會有一個學習曲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力會逐漸顯現,給下一代帶來幫助。
我理解許多中國人,和一個并不熟悉的政治體制打交道會感到無所適從。但是他們必須從某個節點開始。要知道,晚于中國人進入美利堅的印度人,在政治上正領先于中國人。印度人建立了各種智囊機構,比如由印度人主持的印度—中國—美國研究院。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現在應鼓起勇氣,投身到美國政治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