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近一年來,人民論壇雜志多層次、多角度圍繞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相繼推出了《當前改革10大核心議題》(2012年3月下期)、《新政治觀探討》(2012年 10月上期)、《新改革動員令》(2012年12月下期)、《公眾內心最關注最期待的改革究竟是什么? 》(2013 年 1 月下期)、《中國“紅利家族”》(2013 年 3 月上期)等重點專題與調查,引起廣泛反響。
在策劃組織以上選題與相關調查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關于改革的各類觀點粉墨登場,爭議較多、缺乏共識,最根本的是因為很多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不清,要想真正推進改革,需要在理論上明辨是非。一方面,無論是專家還是公眾,對改革的理解與認識及觀點各不相同,原因不僅在于其立場、身份的不同,更根本地在于各人所掌握的不同理論所致;另一方面,漸進式改革遭遇困境,處在“河中央”的中國改革,各種深層次的矛盾紛紛顯露,盤根錯節地聯系在一起,已經很難分清純粹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或是社會問題,改革實踐亟待創新理論的指導。
作為理論工作者,專家學者們對改革理論問題具有更專業的研究與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認為哪些改革理論亟待突破?他們是如何看待改革理論創新的?圍繞以上問題,從2013年1月至4月,人民論壇編輯部聯合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國內外566位專家進行了面訪、電話訪談、電子郵件采訪等不同形式的訪談、調查。
“您是否認同中國改革遭遇理論困境”?面對這一問題,51.1%的受調查專家認為“是”,32.4%的專家選擇“不是”,認為“不好說”的占16.5%。過半受調查專家認為中國改革遭遇理論困境表明推進理論創新的嚴峻形勢。梳理受訪專家學者意見,可以概括為“四大鴻溝”阻礙改革理論創新。
(一)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鴻溝。當前,不少地方和部門都強調改革創新,各種各樣的改革嘗試似乎從未停止過,但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越來越大,一些改革被碎片化傾向更加凸顯。此外,一些領域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的范圍廣,利益關聯群體多,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高、難度大,單項改革效果逐步弱化,淪為“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表象改革。解決表象改革、改革碎片化等現象,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的缺乏,使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鴻溝愈加明顯。
(二)口頭改革與行動改革的鴻溝。“口頭改革”常常表現為說一套、做一套,是指許多理論、方針政策只是掛在墻頭、說在嘴上,而不是去堅決地執行落實,從而損害了制度的權威,使某些改革流于形式。
(三)制度設想與實際效果的鴻溝。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前許多改革舉措的推出,具有良好的價值取向,目標設定也非常公正,但在實踐當中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種制度設想與實際效果的嚴重背離,使改革理論創新困境加劇。
(四)理論滯后與實踐突進的鴻溝。在中國改革實踐當中,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就是,現有理論解釋不了當前現實。如何解釋“中國奇跡”,如何認識中國獨特的體制優勢,需要理論研究的不斷跟進。
“您認為哪些改革難題亟待理論突破?”綜合全部專家意見與觀點,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通過統計關鍵詞頻次的方式,得出當前亟待突破的前八個改革理論難題,分別為:廉政改革,被提及(頻次)456次,列第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被提及432次,列第二;民主參與,被提及421次,列第三;國企改革,被提及408次,列第四;環境保護,被提及379次,列第五;簡政放權,被提及364次,列第六;市場經濟體制,被提及323次,列第七;收入分配,被提及298次,列第八。
(一)廉政改革。廉政實踐有賴于廉政理論的指導,缺乏這種指導,反腐敗實踐就會成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由于腐敗的實質是公共權力的濫用,防止權力濫用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所以,廉政理論必須解決公共權力合法行使的問題。
(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仍然比較普遍地面臨著“三難”和“六亂”的困擾。傳統的剝削理論構成了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理論障礙。而要消除這一障礙,必須重新定義剝削并重新認識剝削與私有制的關系。把非勞動收入和剝削區分開來,把剝削與私有制區分開來,我們就能夠打破傳統觀念和思維模式對人們的束縛,使保護私有財產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從而為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掃清思想上理論上的障礙。
(三)民主參與。社會利益的分化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意識多元化,激發了強烈的政治參與訴求,也給以“人民當家作主”為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帶來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民主參與的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發展完善,需要從多方面突破,比如,增強公共事務的“透明性”,培養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以黨內參與帶動社會參與,推動民主參與的全面發展等。
(四)國企改革。當前,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有較多的共識,但是,對于改革的目標方向、重點內容和推進方式卻有比較大的分歧。因此,深化國企改革需要明確以下幾個理論問題:即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定位;國有經濟需要布局在哪些“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國有資產資本化、證券化是否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等。
(五)環境保護。當人類歷史蹣跚進入20世紀中期時,地球自然生態和人類精神生態呈現出重重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諸多問題引發了西方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思和自省。當前社會科學的前沿研究,都顯現出“綠色化”態勢,應對環境問題(“天”)和資源問題(“地”)的嚴峻挑戰,維護“人”的尊嚴底線,亟待理論研究創新突破。
(六)簡政放權。按照公共管理理論,管理層越多,管理成本越高,管理效率越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認為,發達國家的興起就在于國家對經濟人的關系上從“政經不分型”到“政經保持距離型”這一根本轉變。因此,行政體制改革要以“有限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為目標,簡政放權,使政府從所有者和經濟活動的直接管理人,向監管人和規則制定人轉變,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駕馬車”的關系。
(七)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必須首先從理論上全面、系統地認識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規律、本質與特征。搞改革不能脫離開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是搞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所以要強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社會主義”加之于市場經濟,不是畫蛇添足,而是畫龍點睛。搞理論創新不問“姓社姓資”,或曰突破“姓社姓資”的“障礙”,其結果,可能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八)收入分配。隨著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引入,我國理論界尤其是經濟學界,盲目地接受了一些不利于勤勞致富的理論,形成了妨礙共同富裕的理論教條,如“劉易斯轉折點”理論、“倒U型”假說。那些來自于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教條不能指引我們共同富裕,我們必須在解放思想中實現經濟發展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