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旺(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官員認為自己有法治思維的約占一半,而群眾卻認為基本沒有。數據反差的背后,是對法治思維內涵和要求的認識問題。
思維是一種主觀意識活動,掌握公權力的官員在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時往往包含著政治、經濟、道德和法律等多種考量因素,相應地就有政治、經濟、道德和法治等多種思維方式。如果說政治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利與弊的權衡,經濟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較,道德思維方式的重心在于善與惡的評價的話,與之相對應的,法治思維的重心則是合法與非法的預判,即把合法性當作思考問題的前提,其特點是重規則、重程序,其核心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認同。對于掌握公權力領導干部而言,對成本與收益的衡量,對利與弊的權衡,對善與惡的評判,都不應當代替法律的標準和結論。對法治思維的內涵,筆者比較認同有的學者的定義,即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它包含了合法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責任后果思維和依法治權思維等。
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從法律知識的普及到法治理念的提出,從“法制觀念”到“法治思維”,從“依法辦事能力”到“運用法治思維能力”,不僅是提法的改變,更是執政黨對法治這一治國理政之基本方式的認識的深化和提高。
如果說從 “法制”到 “法治”,使得內涵更加豐富;那么從知識、“觀念”發展到“思維”,則是一個質的提升,是從思想層面和執政能力層面提出的新要求,更具有針對性,更具有引領和指導意義。法律知識、法制觀念是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一個平時沒有法律知識、缺乏法制觀念的官員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間形成法治思維。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法治思維的養成,對法的尊重和信仰比知法懂法更重要。那些違法亂紀、瀆職貪污的官員,并非都是 “法盲”,其“盲點”在于缺乏對法律的敬畏,缺乏健全的法治心理,缺乏法治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法治思維不只是法律知識的積累,也不只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它更要在執政實踐中體現出一種操作的可能性、技藝性和現實性。法律精神與法治理念不僅要成為官員的思維方式,而且要通過日?;膶嵤┡c實踐來彰顯其價值。正基于此,十八大報告在提出法治思維時,特別強調了要運用于“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可以說,這一要求抓住了法治的關鍵。在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多年后的今天,必須要有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法治思維方式融入到社會管理和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讓“法律體系”切實邁向“法治體系”。
因此,要求官員有法治思維,并不是要求其通曉博大精深的法律,而是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強調要遠離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摒棄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思想,鏟除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背離法治精神等現象滋生的土壤;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時,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
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愿景。而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法治護航?;蛘哒f,夢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設一個法治中國。而法治中國建設,法治思維不可或缺。當前,從國家到公民,對于法治夢想的追尋,已成為值得倍加珍惜與善用的社會共識。要讓夢想走進現實,我們各級領導干部不僅需要具備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更要把法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讓法治成為融通國家、社會、個人價值目標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