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勸榮(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
此次問卷中,有兩個問題是官民雙方都比較有共識的:一是都認為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二是都認同體制問題尤其是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是影響從傳統的非法治思維與方式向依法辦事轉變的重要因素。面對這一現實,怎樣通過完善體制特別是監督機制的方法,“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成為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一個焦點問題和當務之急。
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曾經經歷過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企業承包搞活企業為中心的工業發展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并相應使用和產生了一批所謂的農業干部和工業干部,在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這一思維定式,當我們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當我們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期,需要我們的領導干部能夠用法治的思維和法治的方式來組織經濟建設、推動改革開放、進行社會管理,人們自然希望組織上能夠發現和使用一大批懂法律或者有法律背景的干部,希望他們能夠為中國社會走向法治發揮他們作為所謂“法律人”應有的貢獻。當然人們也希望在貫徹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方針、推動中國走向法治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出一批不僅懂法律,還具備法治思維,能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領導干部。
平心而論,這樣的期待不無道理,然而,這種期待的背后,卻隱藏著嚴重的人治痕跡,實際上是傳統的人們期望 “清官”思維定式的翻版。社會需要法治,人們就期望出“有法治思維”,“能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官員,無論“從天而降”,還是“從地里冒出來”。這與古戲臺上苦難的人們希望出一個“清官”,亂世中的臣民希望出一個“明君”如出一轍。
其實,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既然我們認定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已經進入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既然我們希望我們的領導干部有法治思維,善于用法治方法治國理政,我們這些希望者的思維是不是也可以作個改變,就是不再只是希望“組織上”為我們“派”一大批有法治思維、善于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官員,也不再只是等待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踐鍛煉出一批有法治思維、善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領導干部,而是轉而把目光投向更為重要,更為現實,也更為法治的方向,那就是像我們的問卷結果和本文開篇說的那樣,怎么來建立更強大、更剛性也更有效的約束機制,讓所有的官員,不論你出身什么背景,有什么專業素養,從事過什么工作,甚至不論你原來是否懂法,只要你代表執政黨去治國理政,只要你執掌國家權力,只要你處于管理社會的崗位上,你就必須有法治的思維,從法治的角度考慮問題,權衡利弊,作可行或不可行的論證;你就必須通過法治要求的程序和方法,作出決策,動用公共權力組織人財物資源,去實現職責規定的使命,完成一個個治國理政的管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讓國家和社會逐漸走向法治,讓法治思維和方法為全社會認同,并逐漸成為共同的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官員把自己鍛煉成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行家里手,不論你過去是否學過法律,有沒有法律從業背景。
惟其如此,中國社會走向法治之路,才能建立在更加堅實的制度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