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
“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發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這是黨中央的號召,理應逐件落實。就住有所居而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已經取得了較大改善,但仍有不少薄弱環節,尤其是對“夾心層”住房的改善,力度不夠,進展緩慢。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各地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資金,建立了眾多房地產開發企業,經過多年積累,規模日益壯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一大支柱產業。它們采納國內外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管理模式,建設了一大批新型的現代化住宅和其他公用建筑,改善了城市面貌,美化了環境,提高了建筑檔次,滿足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群的住房需求,功不可沒。但也出現了房價不斷飚升的困境。因而,近幾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分期分批建設一批廉租房、解困房,以滿足低收入居民尤其是農民工的住房需求,這都是必要的、正確的。
所謂“夾心層”住房者,是指商品房買不起,廉租房、解困房靠不上的居民。這是相當大的一個群體。這主要是指工薪階層和普通居民,居住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老式房屋里。這些建筑談不上科學規劃,很多是見縫插針建的,密度大,間距小;建筑標準低,幾乎沒有框架結構,更談不上使用電梯,很多用的是預制板,有的早為危房。如果發生火警,救災都很困難;如果發生地震新造成的災難,更是不堪設想。這些公職人員和居民,如果沒有額外收入,根本買不起商品房。雖然多年來工資有所增長,但增長的幅度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應該看到,這一城市群體在解決溫飽之后,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普遍意愿就是要改善住房條件,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要改善“夾心層”居住條件,應該列入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議事日程,要有緊迫感。這就必須加速舊城改造的步伐。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沒有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是辦不成的。現在,各地都在進行局部的規劃改建,但困難不少,進展緩慢。希望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加以推廣。
我國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不能限制,使它萎縮,而是應該加強有效管理,引導這一產業與舊城改造,與城鎮化建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其更健康地發展,繼續成為國民經濟一個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