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是中國一座地級城市。該市一家私立學校的網站上,穿著藍色運動衫和彩格裙子校服的學生上音樂課和爬滿常青藤通道的畫面無不展現出英倫學校的風采,目的是要吸引有錢的中國父母。這些人愿意支付每年高達26萬元人民幣的費用,讓子女接受西式教育并獲得海外大學的“入場券”。許多學校將外國孩子的畫面張貼在網站上,或按照英國或北美名校的名字給學校取名。牛津國際公學就是一個例子。牛津國際公學與英國牛津大學毫無關系。此外還有伊頓國際學校,這是新加坡伊頓國際教育集團在中國八個城市開辦的學校的名稱。楓葉教育集團已從原來所在的港口城市大連拓展到了中國的數座城市,它提供的全部課程都得到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育部的認可。一些老牌的英國學校也在拓展在華分校。許多富裕的中國家長認為這些學校可以讓他們的子女在家門口接受外國教育。對新近致富的中國父母而言,國際學校為墨守成規、競爭激烈的國內教育體系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有些人則說,國際學校有助于培養更全面成熟的年輕人。(英國路透社)
香港大學對6000名中國四五年級小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要求孩子們閱讀與各自年齡層次相符的300字文章。結果顯示,1/3的孩子,有些班級甚至是1/2的學生有閱讀障礙。如今,閱讀問題在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研制電腦漢字排版。專家們說,學習漢字對今天的許多中國人來說,幾乎不再具有文化的重要性了。在2012年“世界讀書日”期間進行的另一項調查也顯示,中國人閱讀長文章的數量越來越少,閱讀書籍和雜志的人數也在減少。同時,“數字式閱讀”不斷增加,手寫習慣正逐漸消失。(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