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戰役紀念館 吉林四平 136000)
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教育工程。胡錦濤同志早在2005年1月17日召開的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就曾指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1]筆者認為,切實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工作中必須擔當的歷史重任,同時也是紀念館義不容辭的社會職責。而且,中國紀念館作為蘊藏豐富紅色教育資源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我國大學教育的必要補充,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中擁有更多的特殊優勢。
(一)、從紀念館數量上看,紀念館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資源保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擁有的3000多家博物館中,屬于紀念館類型的已超過了600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些擔當著弘揚革命優良傳統歷史使命的多種題材的紀念館遍布在全國各地,從不同方面,以不同內容,用不同方式,承載著并表現著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的近、現代的奮斗史跡。因而為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都能利用紀念館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滋養提供了諸多富有地域性獨特風格的良好平臺。
(二)、從紀念館傳播內容上看,紀念館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鮮活版本的資源保障。中國紀念館作為研究、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機構和場所,這里傳播的是中國共產黨近、現代的革命先進歷史文化,其中表達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卓越的奮斗史、民族英雄、革命志士、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史以及催人奮進的革命先烈史等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紅色教育資源,實質上就是一種基于民族特點和國情特色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這種精神的有效傳承和繼承會對大學生產生更具說服力教育作用的同時,也會起到激發大學生結合自身發展前途,摒棄由于當今市場經濟而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三)、從紀念館教育環境上看,紀念館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功能更加完善的教育資源接收平臺。改革開放后,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良好環境下,中國紀念館的教育環境已更加現代化和人性化。紀念館中采用的以實物展品、圖片展板、歷史場景復原、模型、雕塑、半景畫、全景畫等多種形式并用,并借助聲、光、電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為觀眾營造的富有時代感的直觀、生動、形象、有趣的歷史仿真場景教育環境,能讓大學生們在如臨其境的感覺中受到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感染和熏陶,這種極具心靈震撼力并能促動大學生產生正面聯想和回味的教育環境是高校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而無法相比的。
教育形式是各種教育機構履行職能,發揮教育作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終端環節。對紀念館針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把我們的館藏紅色教育資源變為精神文化產品,最終轉化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載體和通道。目前,就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現狀來看,其“教學方法單一、僵化、模式化問題仍然存在,一些課堂中單向說教、照本宣科、師生間少有交流互動的現象仍較為嚴重。”[2]大量的抽象詞匯、概念給學生造成的枯燥厭煩,使教學根本無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區別于高校這個教育機構的課堂式授課較為單一的教育形式,紀念館的教育形式則首先呈現出多元性的優勢特征,既有通過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講解服務、主題報告、宣講英烈故事、文藝化表演、動態化演示及紀念館網站等多種教育形式來實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這些教育形式從特點上看應該說各有所長,但各種形式又均有形象性、生動性、互動性和啟發性強等特點,具體運用又可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靈活選擇,各種教育形式既可在館內交叉開展,又便于走出展館流動運用,這些特征優勢在于它可以排除傳統空洞的“課堂中單向說教、照本宣科、師生間少有交流互動”等抽象死板教學方式的同時,也會大大的減輕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壓力,使他們能夠在較為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紅色文化精神食糧的洗禮,從而可以達到優化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上所述表明,紀念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優勢毋庸置疑,那么該如何有效地利用紀念館的教育資源優勢,達到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則是紀念館、高校及大學生三方面應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就紀念館方面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場館優勢,努力開辟特色各異的、主題鮮活的能夠符合大學生特點易于他們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大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蘊含于紀念館教育資源中的文明成果、科學精神、道德理念等精神食糧的真實存在,以此來達到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紀念館并有效利用紀念館教育資源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強與高校之間的教育合作,積極創新參與性、互動性強的館校合作教育形式,建立與高校的教育資源通道,結合高校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課程,深挖紀念館教育資源中的相關元素,開發與高校教學相配套的輔助課件,有效將紀念館的展覽內容、圖片資料、相關文獻資料等融入到高校教學課件中,使高校能夠充分利用紀念館教育資源優勢,開展更為有效的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各種教學活動。
(二)就高校方面而言,應在立足本校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搬進紀念館,為大學生開展生動活潑的現場教學活動。利用紀念館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既貼近生活實際,又豐富了教學形式,并且還充分利用了現有教育資源,節約了學校的大量教育投入。這樣的教學方式最獨特也最有價值之處就在于是通過教師直接體驗實物的感官經驗而實施教學;也就是說不再以“單一、僵化、模式化”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而是較多地引導學生透過觀察,除視覺外也會透過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等感官,直接領悟紀念館中通過文字、影像和實物所傳遞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訊息。
(三)就大學生方面而言,要養成自覺利用紀念館參觀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自主學習不斷豐富對紀念館展示教育資源的了解,大學生可多注意紀念館的網站訊息與出版物,在閱讀紀念館訊息、掌握紀念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展開有計劃、有準備、有目標的自主學習有效方式,并在學習過程中多思考,多問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紀念館作為高校輔助性的教育機構,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眾多得天獨厚的資源優越,充分利用好這一優越條件以達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既需要紀念館和高校之間聯合起來,共同重視開辟新的教育模式,同時也需要大學生對自主學習意識的自覺培養。
注釋:
[1]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http://www.gmw.cn/01gmrb/2005-01/19/content_167737.htm
[2]毛建群,韓云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整合創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