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新令
(河南省國有泌陽馬道林場,河南 沁陽 463721)
濕地松原產美國東南部,是美國南方松4個主要樹種(火炬松、濕地松、長葉松、短葉松)之一。在美國,有人將它分為兩個變種:典型濕地松和南佛州濕地松,我國引進和研究的屬于前一種。由于濕地松生長快,材質好,產脂量高,在美國松類栽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的自然分布區卻是四種松樹分布區中最狹小的,南北僅跨越緯度8°,跨越經度10°,相當于我國閩南地區到淮河一線。
濕地松雖然自然分布范圍較窄,但其分布區內自然條件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例如氣候,其北部是溫帶和亞熱帶但南部卻是熱帶,一月分平均氣溫南北差異達10°,年降雨量東西之間差異達20多英寸,其他如颶風、土壤、冰川和大陸變遷等因素影響,使濕地松形成了不同的地理變異類型。美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40年代,最早的試驗地建立已有60~70年歷史。但早期的研究分布區范圍小,收集的種源數甚少,試驗結果中只發現少數因子有顯著的差異。后來的研究范圍擴大,收集的種源達10多個,發現差異的因子逐漸增多。目前美國的研究一般認為不同種源的濕地松在保存率、材積生長、松脂產量、木材品質、銹病感病率以及球果、種子、針葉、氣孔、樹脂道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并認為摸清地理變異是進行樹種改良的最基本的工作。
河南省引種濕地松,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年來迅速發展,已成為該省山區主要用材樹種之一,但過去對其地理變異研究甚少,因此無論是進口種子或是育苗造林,選育良種等,基本不問種源,盲目性很大,這對今后進一步提高濕地松的增產潛力和遺傳品質的改良都是一個很大的障礙,為此,必須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迅速開展種源試驗,以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
試驗種子主要是美國農業部提供的16個產地的濕地松(來自8個州16個縣,基本包含了原產地全部范圍)。同時以湖北火炬松,廣東臺山濕地松和本省的馬尾松作為對照。
育苗采用塑料袋容器育苗,容器高20cm,直徑5cm。容器內土壤用黃砂土,黃砂土和松林表土加入0.1%磷肥和0.01%的硫酸亞鐵混合而成,每個容器內土壤約400g。試驗設計是隨機區組設計,分4個重復,每個重復19個小區,每個小區育苗30株,小區采用三行排列,每行10株,每個種源育苗=4×30=120株,在每個小區內選中間行的中間5株苗為標準苗,插上標志,測定各項數據。用芽苗移栽法育苗。即:所有試驗種子,于3月中旬先用30%H2O2浸種處理15min,再播在溫室內用薄膜復蓋。每個品種播300粒種子,待一個月后,種子發芽長成芽苗后,統計發芽率。4月份將芽苗移栽到苗圃的容器中,以后即進入正常的苗圃管理,從芽苗移栽開始,每半月測定一次苗木高生長,作為苗木高生長節律,于11月底苗木停止生長后,測定成苗率,并進行容器苗解剖。測定苗木生物量,主根長、主側根條數、針葉長、葉鞘長度和寬度,每束針葉數,封頂率,無次生葉苗率和二次生長率。對獲得的數據進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范圍比較,比較各種種源的差異,用回歸分析法分析各生長因子和產地緯度和經度。
在測定的濕地松17項因子之中,不同種源和樹種在種子發芽率、苗高、地徑,地上和地下部分鮮重,針葉長,葉鞘長,葉鞘直徑,每束針葉數,主側根條數,封頂率,二次生長率,無次生葉苗率,根系干重和苗木保存率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唯有主根長和分枝苗率差異不顯著,筆者分析主根生長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有些苗木根系雖長,但主根穿透了容器 扎入土壤深處,起苗時斷在土中,而主根短的苗木則未受影響,這樣就減少了苗木之間的差異,而分枝苗率無顯著差異可能反應出一年生苗在分枝習性上表現比較一致。
苗高:變異幅度從9.55~19.83cm。無論苗高生長好的或差的,都包括南部的和北部的種源,看不出苗高和緯度之間有相關,這與對馬尾松苗期地理變異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與美國的一些研究結果相符合。
葉鞘長度和直徑:葉鞘長的變異比較隨機,看不出明顯的與緯度或經度的關系,但葉鞘直徑以北部高緯度地區為高。
主側根條數:變異幅度從1.75~6.50,尚未發現與緯度和經度有相關,也未發現與其他生長因子有相關。
種子發芽率:變異幅度從38%~89.33%,但這變異究竟是來自遺傳品質或是其他方面,還無法說清楚。
這次試驗的目的是研究濕地松苗期的地理變異,按照這些變異將美國濕地松作全分布區范圍內的初步分類。同時,也能為今后濕地松的樹種改良和科學管理打下一定基礎。
[1]中國林科院林科所育種室,四川省林科所育種室.林木種源試驗參考資料[R].北京:中國林科院林科所育種室,1983.
[2]汪企明,欒永華.國外松芽苗移栽[J].中國林業,1983(5).
[3]沈國華,汪企明,石有光.不同種源馬尾松苗高度、生物量和地理緯度關系初步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