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孫 昊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300350)
伴隨全球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理念已逐漸得到當前社會各層面的共識。當前世界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環保意識的提升又是公眾參與的基礎。只有在人們有意識的去了解和掌握相關環境信息時,才能使社會公眾正視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逐步樹立科學的環境觀、發展觀。基于上述因素,對全民整體環保意識的養成和環境素質教育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
環保意識隸屬于生態倫理范疇,是建立在生態倫理之上的生態文明,是以順應自然和人心的生態要求為前提[1]。關于環保意識概念的理論研究很少,對環保意識的定義描述有多個版本,其中李寧寧[2]提出:環保意識是環保行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人們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而形成的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驗與行為傾向。它由3種組分構成,即環保認知、環保體驗以及環保行為傾向。伴隨著環保意識概念的建立,使行為個體在面對具體的環境問題時,能夠從環保或生態的角度來有選擇地面對、審視環境信息,主動地去認識、評價與保護環境相關的事件,自覺地調整、控制自己的行為,使之更符合環境規范與環境道德。
環保意識大眾化有助于推進公眾參與,而推進公眾參與是開展環境保護的神圣職責。當前大多數普通公眾還沒有意識到個體對環境保護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對公眾參與環保的認識不夠、意愿不強、環保意識淡漠、觀念模糊甚至無環保意識。具體表現在人們的環保知識貧乏、有限,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當前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構建“兩型社會”的瓶頸,環保意識亟待高效提升[3]。
自“十一五”以來,全國各級環保宣傳教育部門廣泛動員和組織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在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對于環境意識普及也還存在著諸多培養教育盲區。
第一,環保參與者多以環境專業的大學生為主,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參與往往是口頭的、不具體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并不明了環保意識內涵,不清楚公眾參與對實施具體環保項目的基礎作用。
第二,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環保社團,環保宣傳范圍小,往往局限于大學校園內,以青年學生群體為主,宣傳擴散效果不夠明顯;宣傳輿論滲透性較差,對普通群眾的認知引導性不強。
第三,由于我國環保工作起步晚,廣大中、小學校對學生環保教育知識有限,表現為環保宣傳教育深度不夠,力度不足,在環保意識培養體系中出現“斷層”,作為具體環保工作實踐者的普通民眾大多環保意識模糊。
第四,有關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策略的理論研究有待深化。
第五,“一五”前關于環境教育多由環保部門主導,教育部門呈現配合、輔從地位,不利于環境教育的內化整合、具體實施。
第六,環保思想研究當前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踐推廣很少,不利于環保意識、環保思想、環境教育的大眾化。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使受教育者識別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4]。通過學校教育系統的環境知識的灌輸,對環保意識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對全民族進行環境、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務必要從學校教育抓起。課堂教學是環保意識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開展環境教育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種特定教育,實施有效的環境教育不僅僅只在大學生中開展,而應貫穿于整個教育培養的全過程。
環境教育從小做起,伴隨環保意識的啟蒙教育,幫助少年兒童從小參與環保,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高校要為培養具備前瞻性、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復合型人才,積極參與和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為建設國家的“兩型社會”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5]。當然,在我國高校進行環境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課程體系不完整、培養目標不明確、環境師資力量缺乏等等問題[6]。因此,為保障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急需建立完善以學齡前、中、小學到大學的環保教育機制。具體實施環保教育著重于以下幾方面:①環保意識要從娃娃抓起,注重幼兒環保啟蒙教育。②中小學環境教育逐步培養環保思想,深入生活,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升環保價值觀。③高等教育階段,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推廣大學環境課程的普及,設立環境選修課。提高大學環保社團的理論素養,不僅僅停留于咨詢、宣傳等等環保意識表層認知層面。④各級學校教師進行環境教育培訓以及環境專家培養。⑤由環保部門領銜,協調個人、企業以及相關部門推廣實施環境教育實踐。
在環保意識培養過程中,通過大眾媒介等方式向全社會滲透環保意識,傳播環境信息的重要窗口,新聞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對公眾環境意識的影響日漸突出。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輻射效應,建立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環境宣傳渠道,使得環境信息公開化,讓公眾充分及時的了解環保,參與環保,形成普通民眾與行政決策者之間的信息互動。增強政府環保信息的透明度,及時有效的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是前提。擴展信息的傳播面,使公眾真正擁有環境知情權和批評權,從而讓公眾在參與過程中提升環保意識[7]。
各種環保民間組織與環保志愿者以多種形式推動環境保護、增進公眾的環保意識,發揮了積極的影響[8]。基于此,行政主管部門以及環保部門要加強與民間環保組織的聯系,充分利用行政主管部門的公權力影響加大對民間環保組織的扶持力度,支持民間環保機構開展工作,組織協調專業培訓,通過廣泛聯絡各界群眾開展環保公益活動,既增強民間環保機構在開展環保活動中組織有序化,使之成為環保戰略的一面旗幟,又可以彌補僅僅依靠政府部門唱獨角戲的窘狀,逐漸達到促進環保思想意識的擴大化,深入民心的目標。
在構建“三者對話平臺”過程中,企業科學發展理念中的環保思想寓于環境管理部門施政方針、公眾環保參與積極性的有機體,其中公眾參與力量強化了企業發展中的環保理念,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例如日本等國家的有識企業提出了循環經濟原則,打造循環型社會,積極推廣清潔生產等環境管理思想,使得企業自身在取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三贏結果的同時,又助推了公眾的參與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公眾的環保參與力度[9]。
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中,作為環境保護的倡導者的青年學生群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學成立環保社團,如綠色社團、自然之友、地球村、綠色家園等等,圍繞提升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意識為主題,開展“綠色與環保”、“關注森林”、“保護母親河”等系列公益環保活動。通過相關活動,樹立大學生群體環保意識,培養環境保護素質,為推動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時間接帶動、影響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關注環保的良好局面,形成以學生環保社團為主題、全民參與環保的濃郁氛圍。
在生態保護這一系統工程領域,政府相關部門是實施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導者、推動者和執行者,其責任是主要的。因此要由環保部門領銜,協調個人、企業以及相關部門推廣實施環境教育實踐,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我國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發揮政府行政部門的行政導向作用。
立法是促進環保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方面治理整頓環境執法部門的執法不嚴的現狀;同時又可以使違法者正視環境問題,對公眾起到宣傳和警示作用。進而有利于良性環境意識氛圍的形成。
當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提升個體的環保意識,養成正確的環境倫理道德觀,環境價值觀已成為全社會共同責任,社會各個階層都有義務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10]。作為社會和諧、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環保意識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環保意識的建立、提升有利于實施科學、正確的環境行為模式,并不斷地反饋、促進環境保護理論與時俱進,進而引導全社會因子積極參與到和諧發展建設當中。因此說,環保意識是一項具有根本性的環境保護戰略措施[11]。
[1]苗啟明,林安云.論文明理論的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提出[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121~122.
[2]李寧寧.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J].學海,2001(1):120~122.
[3]繆 瑞.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談高校環境教育[J].高教論壇,2006(5):51~52.
[4]宋 爽.日本的環境教育及其啟示[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5]陳 真.大學生環保意識教育與可持續發展[J].龍巖學院學報,2007,25(4):114~117.
[6]陳云嫩,梁禮明,秦曉海,等.高校環境教育體系的構建[J].信息系統工程,2010(3):27~28.
[7]梁禮明,陳云嫩.論加強高校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徑[J].高教論壇,2008(4):100~102.
[8]張文江.芻議我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性問題[J].綠色科技,2012(9):198~199.
[9]嚴燕韻.論環境管理促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139~140.
[10]余謀昌.環境倫理與環境教育[J].環境教育,2010(1):8~9.
[11]王俊霞.當代大學生環保意識教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