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君
(盧龍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北 盧龍 066400)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在工作實踐中,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學的材料的興趣”。可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對此,我主要是通過在班級中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首先,我通過引導收集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營造氛圍。通過引導,學生搜集了“書猶藥也,善讀則可以醫愚。”“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等多個熱愛讀書的名人名言。學生收集名言后,我還組織學生交流,并選擇代表性的名言請書法好的學生寫出來,張貼在班級墻上。其次是動員、引導學生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愛的書充實班級圖書柜,在班級中創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書林”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求讀書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長會的機會,由學生向家長匯報從課外閱讀中得到的收獲,請家長介紹自己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和經驗。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打動了廣大家長,他們自覺地為孩子創造閱讀環境。如: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自己的小書架等,父母帶頭讀書、讀報,做孩子閱讀的榜樣,主動與孩子討論書中的問題。“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后,就讓學生以后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此外,堅持引導學生定期去圖書館看圖書、借圖書,定期更換從家中帶來的與大家“共享”的書籍。并且每周安排2~3節課時間去閱覽室看書。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還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這里,我主要是結合教材,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以課內促課外”“以課外補課內”。如,我告訴學生拿到一本書后首先得問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得到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不懂之處畫上符號。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最后,欣賞品味精彩片段,體悟寫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益,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并自己給一個名字,堅持要求學生摘錄所閱讀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寫讀書筆記,或寫閱讀感受。通過幾年的訓練,學生的詞匯量增加了,寫作素材豐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其次,重視仿寫訓練。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真實的感受,借鑒別人的某些寫法,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例如,《親近母語》(適合五年級讀)中有一組題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從不同角度、不同國度向我們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樂與幸福。在學生讀懂原文,體會到文章主要內容,弄清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后,指導學生學習文章中語言的運用以及表達方法的突出特點,找出自己生活中與范文相類似的事進行仿寫,寫出自己實際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的。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講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良好動機的心理過程,是錘煉學生作文思維品質的過程,是發展學生內部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寫作效率的過程。講評課上,教師宣讀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體的評議為學生自我修改作文創造條件。一堂好的講評課,要注意以下幾點:(1)目標要少而精。作文講評課目標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雜。這樣有利于學生修改自己作文時目標明確,從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標可圍繞此次作文的訓練目標制定,也可圍繞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通病進行確定。學生選擇的事件多數欠典型,講評課以此為目標,出示優秀的范文,讓學生模仿。小組討論一篇習作,共同評議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夠典型,再選擇什么事件來寫,理由是什么。反復評議,讓學生懂得事件要典型,從而為學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礎。(2)講評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講評不能只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應該是師生共評。無論是品味優秀作文,還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義的詞句,教師都不能簡單地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使學生自己品出味道來,看出得失來,推敲出結果來,促進學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
[1]楊章宏.教育實驗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