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娟 郭丹云 申志永 趙 璇
(1.河北聯合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9;2.河北體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
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在全國居領先水平,已經成為帶動整個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2011年兩會把“推薦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標志著“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區域還存在明顯的差異。要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必須處理好、配置好、整合好區域間的各方面資源,包括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資源。人作為生產活動過程中最積極、最活躍、最富有創造性的因素,決定了人力資源的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所在。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生產要素的市場機制配置都是以獲得自身效益最大化為目的,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也不例外。人才流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相對較高的價值,獲得比原地區更高的收益,即實現經濟收入最大化。除此之外,人才選擇某區域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生存條件,使個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如果能得到的實際工資高于原生產部門,人才流動前后的個人收入差額能夠補償遷入地區較高的生活費用及脫離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心理成本,人才就會向該區域流動。[1]同時,如果某區域經濟發展迅速,事業前景較好,能夠帶來更多的預期收益,人才便會向此區域流動。由此可見,利益因素是影響人才流動的直接動因,也是區域人才配置的決定性因素。
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占主導地位,掌握知識、技能的人才區域流動性很大。因而,培育并吸引高科技、高素質人才便成為發展經濟、提高區域競爭優勢的關鍵。區域的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優勢對人才有著巨大吸引力。如果區位因素擁有明顯優勢,具有豐富的經濟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能夠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機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人才便會涌進,形成人才集聚現象。而由人才集聚現象引發的信息共享、知識溢出、激勵創新等一系列人才集聚效應又會促進人才流入,使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區位優勢是人才集聚發展階段的重要推動力量。
除了經濟、科技、文化等因素外,制度環境顯得更為重要。區域政策環境、制度因素對人才的配置至關重要。政治開明、制度完善、機制健全的區域能夠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氛圍,有利于人才個體價值的實現,從而提高有利于人才聚集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人才集聚效應的發揮。故而應在強化人才培育的同時,完善人才制度體系,打造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在完善相關人才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的人才共享政策,建立推倒圍墻、鏟平門檻、敞開大門的一體化人才配置體制,建立人才共享、人才扶助、人才交流的一體化人才管理機制。
雖然京津冀人才的儲量比較大,但是人才資源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盡管從地域上來看,京津冀區域是一個整體,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分屬于3 個不同的行政區域,行政關系各自獨立,許多工作難以全面的協調和推動。同時,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自然環境保護方面缺乏有效的溝通,長期有效的協作機制還未形成,由此造成三地各自為政,沒有形成有效的深度人才合作機制。
一方面,京、津地區憑借其強大的競爭優勢地位,大量攫取周邊城市的資源,使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其集聚;另一方面,受到行政區劃利益驅動的影響,京、津兩市的產業擴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區內,對周邊城市無法起到持續和強有力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京、津兩市對于京津冀區域甚至環渤海經濟圈內人才的“虹吸”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造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局面,河北省因此受到較大影響。
京津冀區域內各地經濟、科技、文化水平差距較大。北京、天津的綜合實力很強,科技領先、經濟發達、人才濟濟,而河北的綜合實力較為薄弱,與兩大直轄市存在巨大的落差。由于涉及到檔案、社保、戶口、待遇、機遇、環境、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區域內的流動性比較低,大部分處于靜態的擁有狀態,未能發揮其科研和學術的專長,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尚未形成。
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而言,京津冀地區高層次專門人才相對匱乏,尤其是新興職業人才短缺,甚至成為制約京津冀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而且,因為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高層次、最優秀的人才大多聚集在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且不說北京,與其相鄰的河北省,據統計,全省70%左右的人才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2]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津冀區域對高層次、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將會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解決京津冀區域高層次人才的缺口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推動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區域人才信息網,實現區域內人才信息網站互聯、人才信息數據庫共享。定期輪流或聯合舉辦跨地市的人才交流和技術、項目洽談活動。其次,以發展京津冀區域培訓產業為依托,用好、用足引進的高端人才資源,依托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訓機構等培訓資源,將之優化整合,建立區域培訓合作平臺與機制,開展跨省市的社會化人才培訓。在師資培訓、培訓項目與內容選擇、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和資源共享。第三,適應區域企事業單位和各類人才的不同需要,拓展人事人才服務領域和內容,通過互相的異地人事代理等人才服務項目,搭建區域內共通的人才服務框架,形成區域內統一的公共人事服務體系。
一方面,遵循“哪里要發展,哪里就需要人才;哪里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哪里就提供什么樣的人才;哪里需要多大規模的發展,哪里就要布局相應規模的人才”的人才規律,積極轉變教育培訓理念,搭建開放式教育培訓平臺,打造系統的培訓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清理擋在人才流動面前的“攔路虎”,如戶口、編制、檔案、子女上學等,實現產學研無縫對接。第三,從工作和運行角度進行完整有力的招聘、培訓、薪酬、績效等方面,為人才提供職業發展的通道。
一是要注重人才有機組合,打造“智囊團隊”。成立“政府決策顧問團”,發揮組織部門職能作用,注重院士及等國家層面專家學者的柔性引進。二是要積極打造創新創業載體,形成集聚領軍型人才的“強磁場”,以人才集聚引領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集聚。三是在加強培養區域內高素質人才的同時,輔之以吸收區域外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相輔相成。四是從工作和運行角度進行完整有力的勞動關系建設,使人才管理體系與產業發展建設緊密融合。
[1]高計香.京津冀區域人才聚集的動力機制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0,5.
[2]陳敏.京津冀區域人才發展戰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