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宏 原大明 陳中豐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歐美學院機電系,河北 秦皇島066004;2.東北石油大學 秦皇島分校,
河北 秦皇島066004;3.唐山實創選煤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063000)
三本生是本科教育的新生事物,也是大眾化教育的必然趨勢,是介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間的有一定知識深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三本生入學分數平均比普通本科低得多,其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對未來追求的目標與本科生有明顯差異。為了加強就業時的競爭能力,應當在動手能力方面,比本科生有更明顯的優勢。因而,在培養上應設計一定數量的理論基礎課程使其達到一定的理論水平,又要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安排大量的實踐內容,增強實踐教學的強度,為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條件。
電工與電子技術是三本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是一切電類后續課程的基礎。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電工與電子技術的必要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相關的應用和發展概況,為今后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
隨著電工、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增加,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但課程的學時卻逐漸減少。這給機械類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機械專業學生往往認為就業都是加工崗位,對當前加工設備中控制技術發展趨勢認識不足,沒有從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影響到學生對整個課程的學習。
目前的教學方法基本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內容與現有加工機械的聯系性不強,引不起學生關注。另外,在教學中,不斷以數學分析的方法進行各類公式的推導和驗證,一味要求學生將各種理論和分析方法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缺少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有效的參與,學生只是被動地適應教師,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乏味、沒有興趣,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教學主要圍繞理論講授,實驗環節只是作為一個次要的附屬環節,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實驗方案的單一性,每個學生完成相同的實驗項目,往往導致實驗結果雷同,無法發揮學生的潛能,也難以客觀評價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往成績僅由期末的一張試卷決定,這無法體現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水平。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合格人才,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對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環節、考試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
結合機械專業的教學特點,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六個模塊:電路、變壓器、電機與控制、模擬電子、數字電子、EDA。每個模塊在強調自身特點獨立性的同時,兼顧與后續課程的聯系[2]。各模塊教學內容以“實用、適用、夠用”為基本原則,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抓住重點,應盡量降低難度,及時反映當代電工、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獲得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知識。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置,適當介紹一些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新型的功能電路芯片和電子技術新的電路設計思想和手段,例如EDA 技術等,介紹一些電子仿真和設計方面的軟件如Multisim,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提高。采用與應用型本科大學課程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體現培養應用型本科高級人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課程的教學方式應由具體的內容來確定。對重要的概念、定律、元件的規律必須精講,但應簡化煩瑣的推理過程,重點放在對結論的理解和應用上。從能力培養著眼,注重講練結合,保證練的比重,加強綜合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還要注意體現本課程的實踐性與聯系性,經常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工程上和后續課程上的應用實例,使學生了解了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對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3]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不僅要重視教法,更要指導學生的學法。采用傳統的“填鴨式”和“直灌式”的講授,由于電工與電子技術的原理較抽象、內容較繁雜,使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教給學生如何理解、分析、歸納、總結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如啟發教學法、換位教學法、反饋教學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
3.2.1 啟發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教學的主持人,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煥發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比如,在講電機的工作原理時,先提出一個問題:定子與轉子之間沒有機械聯系,電動機通電后,轉子為什么能轉動?這個問題一提出,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了。為了解開疑問,首先復習有關電磁感應知識,對矩形線框在一對磁極中的轉動原理進行分析。學生就會突然感悟,其實定子相當于磁極,線框相當于轉子。轉子轉動與此線框能轉動的原理一樣,是通過電磁來聯系的。然后趁勢導人新課,既復習了基礎理論知識,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這種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而且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2.2 換位教學法
學生在特定的教學環節臨時充當和扮演教師的角色,由被動變主動,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實踐、自我激勵,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不得不去看書、去思考問題、去發現問題,這有助于那些失去學習信心的同學進人學習狀態;有助于那些有表現欲望的同學提高學習興趣。這種方法可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語言表達變得清楚,自學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鍛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等,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學的美好境界”。
3.2.3 反饋教學法
教學應該包含“教”與“學”兩方面,而學生有沒有學會是關鍵。要了解學生是否學得好,這就需要反饋。在學習進行一段時間后,可以通過教學反饋表對教學進行反饋,也可通過以檢測手段對學生進行了解,建立知識檢測“三循環”:1)課前、課尾循環:把上節的重點知識用于課前提問;在課結束時,對本堂課講解的重點知識用提問的方式進行回顧總結。這樣既復習了上節課的內容,又了解了學生每次課學習的情況,通過反饋及時讓學生彌補不足。2)章節循環:把一章應知應會的知識內容制成測驗題,做到一章一測驗,了解學生對每章的掌握情況,并及時講解學生不會的題目。3)期中、期末循環:在期中和期末時各出幾份綜合知識檢測題,了解總體學習情況,不足的地方再重新過一遍。三個循環層層遞進,通過反饋進行教學分析,分析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分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長處與短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使教學質量在反饋與循環中逐步提高。
教學手段的改革與教學方法改革直接相關,是促進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與提高教學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切人點。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利用講授法與黑板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整個過程顯得枯燥而且缺乏動感,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內容制成圖、文、聲并茂及動畫效果的CAI 課件,可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缺陷,讓枯燥的內容變得色彩繽紛、富于動感[4]。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教學時間,滿足了壓縮學時但不壓縮內容的要求。但是,和傳統教學相比,采用多媒體教學后,在原有的時間內信息量增大,也相應地增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這就對采用多媒體授課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授課方式,充分發揮現代先進教學方式的優勢,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側重于對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是理論教學的主要補充,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從理論到實踐應用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條件,對實驗內容進行精心挑選,注意實驗類型的多樣化,同時又要放寬實驗涉及范圍。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仿真實驗等[5]。同時,增加電子小產品的設計制作、調試、維修、改造等實踐活動,或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開展電子設計大賽,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元件、儀器、產品、行業、市場,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
將職業資格證書與電工實踐相結合,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理念。課程教學中將中級電工上崗證和中級維修電工證筆試考試中電工與電子技術的應知、應會部分內容講完,通過輔導解決其它內容。利用電工與電子實踐進行部分操作訓練。這樣,教學與考證同步進行,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目標更具體,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一定的基礎,真正實現“雙證制”教育。
考試改革應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相呼應,要改變傳統筆試一張卷的考核方法,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核,針對此種情況,可將實驗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對本門課程掌握程度的一部分。根據課程的要求編選典型題目,學生通過抽簽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抽到的實驗,根據實驗完成情況以及所用時間的長短給出成績。把平時實驗成績、實驗考試成績按一定比例計為該學生最終實驗成績。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和主動性,也給學生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這樣的考核方法更全面、科學,既能提高學生對考試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增強學生以后的就業競爭力。
電工與電子技術教學改革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富有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學生為目標。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上都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我們還將不斷探索,使我校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努力為社會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在改革開放的社會進程中,提高教育的社會價值,培養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秦曾煌.電工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高建,曾照香.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3]胡雪梅,李玉華.機械類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4]姜明,溫照方.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5,24(S1).
[5]劉沛津,任繼紅,徐英鴿,等.獨立學院“電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