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信息工程系,江蘇 徐州221011)
設計總是在某一社會技術條件下的設計。在手工技術時代,以經驗和直觀感受為基礎,不斷提高勞動技巧和產品質量。設計靠雙手和技巧,將操作動作和個別性特征凝結在產品的形式中,形成了技術有與藝術的自然結合手工藝形態。
機器生產的出現,使物質生產過程的結構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生產的過程和產品完全取決于生產前的設計安排,原來的手工藝技巧已無法在其中發揮作用。設計與生產過程相分離,手工藝人角色的分化,形成的工業化背景下的現代設計。
技術可以分為生產技術、產品技術和操作技術。產品設計無時無刻不受到這些因素的制約。
設計首先制約于生產技術。生產技術是最能動的因素,所以技術進步對產品造型的發展演變有決定性意義。產品造型設計不僅要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還要考慮不同的加工方法給產品的外觀帶來的影響。產品的任何改善,依賴于技術對材料、結構以及外觀形式的突變。比如,隨著鋼材質量和沖壓技術的提高,把鋼板折成直角所需要的緣角半徑一再縮小,使電器造型大為改觀。
二戰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1947 年晶體管的發明,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許多產品能以很小的尺寸來完成其先前的功能,設計師在產品外觀造型上就有了更多的變化余地,引發了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急速的產品上設計小型化浪潮。
意大利設計師貝里尼是最早意識到這種變化的設計師之一。他認為隨著機械部件基本上被電子線路所取代,產品的外形就只是由傳統、美學和人機工程學的綜合來決定了。這就要求更多地考慮文化、心理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因素,即賦予簡單的外形以一種有價值的內涵。他為日本雅馬哈公司設計的錄音機就體現了這一思想,其造型就是由人機工程關系決定的,各種控制鍵十分簡潔明了,而錄音鍵和電平指示的兩點鮮艷的紅色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其他意大利設計師在這方面也作了積極探索,致使意大利在新興的電子產品的設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1968 年扎努索利用集成化和按鍵撥號的新技術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電話機,將機身與聽筒兩大部分融為一體,既簡潔優美,又使用方便,開創出了電話機設計的新時代。
技術革新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電視就是一個例子,早期設計者是把電視機作為代替傳統壁爐的東西,即整個家庭的中心。而20世紀80 年代微型變形式電視機的設計者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電視機,即把它作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更關注個人的體驗。這種變化有賴于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其中薇心片和新型的扁平屏幕使微型化成可能。另外微型錄音機、個人計算機、游戲機、錄音機、因特網等現代科技的結晶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個人化的活動。
設計還要考慮產品技術,產品技術是指產品本身的技術性能。另外,設計必須考慮操作技術,操作技術是指消費者控制、使用產品的一定知識和技能,表現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屬于產品的功能。同時設計者還需要考慮到產品使用的復雜程度,產品操作越復雜,難度越高,越難使消費者滿意。如何使操作變得更為簡單、方便,甚至愉悅,是設計的目標之一。
設計的直接物化形式是產品,不同的技術社會有不同的產品形式。手工業時代主要生產日常生活用品,汽車、火車、飛機、電話、洗衣機等則是工業時代的象征。
信息時代的技術帶來了更多的新產品: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電話、便攜式單放機以及各式各樣無線便攜設備。網絡以及網絡化整合了科技、人類的群體、組織、社會與文化。網絡化把人類生存的范圍和深度從物理世界向虛擬世界極大地伸延和擴展,也縮短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世界成為了“地球村”,網絡成為人類的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正如美國著名的“網絡精英”艾瑟·戴森所指出的那樣,網絡“并不僅僅是一個信息源;它是人們用來進行自我組織的一種方式”。
尼克拉·謝菲爾說:“藝術創造過多,換句話說,不得不使同樣的形式漫無邊際地重復著,因此,必須將手段和形式同時加以改變。”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藝術設計手段的改變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勢必引發設計思想、設計觀念的變革。一方面,隨著生活形態和大眾審美趣味的轉移,促使設計必須不斷演變;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又在影響著人們的生存方式。信息時代的社會經濟活動圍繞著信息展開,這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1]趙菲,主編.與生俱來的依戀:走進藝術設計[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
[2]楊先藝,編著.設計藝術歷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索引:
①摘自美國設計專家穆勒在《21 世紀的產品》中分析產品將發生的變化一章[M].
②莫霍利·納吉[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