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莉
(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外語系,寧夏 銀川 750021)
一個單詞原有的詞義與其歷時衍生出的詞義在某個共時意義上的共存形成了一詞多義現象(polysemy),這是人類語言中最普遍的語義現象,它是語言經濟性原則和認知經濟性原則的客觀要求。一個多義詞的各種意義構成一個意義范疇,它們以各種方式發生聯系;多義詞各義項的產生因不同民族、不同語言而異,在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中可能有兩個或多個具有民族文化的特點。隱喻是一詞多義現象產生的巨大根源。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對多義詞的成因進行探討,希望對英語詞匯教學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對詞義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傳統的語義學理論更多地將它歸于歷史的、社會的因素,未能充分地解釋一詞多義現象形成的緣由,沒有把握多義現象的全部和本質。因此,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語義理論來對詞義變化和一詞多義作出合理的解釋。
在多義詞從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或拓展的過程中,這些互相關聯的意義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依靠兩種途徑:隱喻和轉喻。Lakoff[1]提出了概念隱喻的理論,運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隱射(mapping)以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來解釋隱喻現象。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象圖式。隱喻和轉喻是一種強有力的認知工具,使人們可以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隱喻無處不在,在本質上是認知的,語言中存在大量隱喻存在的相似性,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范疇的基礎。根據概念隱喻理論,隱喻在人類認知方面有兩大作用:創造新的意義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視角[2]。隱喻即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性,將新認識的抽象概念與認知的事物相聯系,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點,從而用對已有事物的認識來處理、對待、思考、表達新概念,這樣就形成了認知語言學家所說的認知投射或映射,這種創造性的隱喻思維發展了語義范疇的抽象意義。
一詞多義現象,簡言之,是每一個詞條下的諸多含義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聯系,這些有聯系的詞義構成了這個詞的意義范疇。最基本、最先產生的是執行義項,其他義項由于與基本義項具有某種關聯(隱喻或換喻關系)而成為同一詞的義項,有的已經成為該詞的“字面詞義”,有的仍保留明顯的隱喻和轉喻色彩,但由于已成為一種常規關系,也被列入詞義條目中,于是就產生了一詞多義現象。
關于多義現象的產生機制以及多義詞各義項之間的結構關系問題,認知模式理論和范疇化的原型理論對此作出了有效的分析和解釋。認知模式是在人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認知方式,Lakoff將其稱為理想化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根據這種理論,語義的基礎應該是一個涉及各種相關的認知域 (cognitive domains)里背景知識的復雜的認知結構。根據結構原則的不同,它有四種類型:命題模式、意象圖式模式、隱喻模式、轉喻模式。多義詞的產生與后三種類型有密切的關系,多義詞是在一定的意象圖式基礎上通過隱喻手段而形成的。隱喻投射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一個事物包含多種屬性,概念和詞義只反映其最主要的、本質的屬性,其他屬性則作為潛在的語義特征儲存在詞義中。每一屬性都有成為源域的潛在可能性,一旦用于一定的語言情境,其潛在屬性就會被激活,就會引起人們的相應聯想。想象是人的各種認知能力中的主要而普遍的認知能力,隱喻投射正是建立在聯想的基礎之上的。可見,詞的多義就是在本義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引申的結果。由此,一個詞就具有了用于不同認知域的不同而又相互有聯系的多個義項,形成多義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的語境下,事物的哪個屬性被突顯,要取決于認知者的社會文化知識。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多義詞的所有意義是以隱喻鏈條而相互聯系起來的。多義范疇就是一個以原型意義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展的結構,其范疇成員之間常常難以用某個共同的語義特征來概括,其數個子范疇之間通過家族相似關系相聯系,形成一個意義鏈條,原型義項即詞的本義。隨著詞義的發展,非原型義項也可能經過隱喻、轉喻引申而成為其他義項的原型義項。
Lakoff將隱喻看作人們的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和表達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從而形成了語言中的跨概念的認知思維方式。這也決定了本義和喻義之間的主要的語義關系是隱喻性的。而隱喻是能被人們理解的,因為人們擁有相似的認知思維方式。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隱喻能力的基礎。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可從認知角度分析語義引申機制,給學生很好地解釋一些詞的具體義項與抽象義項之間的聯系,可以使他們不僅了解詞義的發展規律,深刻理解其演變機制,而且能幫助他們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比如了解空間概念在語義擴展中的作用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語中介詞的多元性,根據其空間意義來理解難以理解的其他抽象意義。再者,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無須也不可能學習每一個含義(詞典中也不可能列出所有含義)。但學習者在學習了基本含義后,就能按照認知思維方式,推導出在不同的語境下該詞義的確切含義,這不僅使學生能更容易地掌握一詞多義的用法,還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聯想能力,使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英語中的多義現象。因此,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
多義現象就是通過人類認知手段(如隱喻、轉喻)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概念隱喻是由我們的身體經驗和物理經驗決定的,它根植于我們的生活經驗,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的認知方式。隱喻和一詞多義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教學中,特別是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隱喻在認知思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便能認識語言的多義現象,加深理解語義內在聯系,掌握更多的詞語,進而提高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