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珍
(平羅縣水務局 陶樂鎮水利站,寧夏 平羅 753409)
土地是生存之基、財富之母、百業之本。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去了,歷經了自然災害等各種風險的考驗,穿越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波濤,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巨輪駛入了新的歷史航道,13億人民迎來了下一個10年。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2010年的中國土地綜合整治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寧夏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作為保護糧食生產、惠及子孫后代的生命線,作為促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線,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履行職責使命的標志線,以土地綜合整治為為主要手段,全方位推進土地開發、保護與建設,實現耕地總量連續24年凈增長,走出了一條保耕地、保民生、保發展的新路子。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整改造和綜合整治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合理、高效、集約的土地利用結構。我鎮土地總面積為12727公頃,農用地688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4.06%,耕地面積17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67%,園地面積77.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1%,林地面積123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7,草地34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6.83%,建設用地43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3%,其他用地5410.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2.51%,以上數據顯示,我鎮耕地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耕地面積不足,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較為嚴重,荒地、閑置地(沙漠)較多。我們將結合西部大開發的有力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按照“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方案,利用三年的時間,集中人力、物力、資金對未利用地、閑置地、鹽堿地,爭取列入項目進行綜合整治,創新土地利用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保護生態環境,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要求。寧夏依黃河之利,阡陌縱橫、土地肥沃,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譽,今有“十大新天府”之好評,地域上是個小省區,但卻是一個土地資源大省(區),耕地總面積1647萬畝,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3位,宜耕后備土地1000萬畝以上。將土地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是寧夏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選擇。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部門部委的鼎力支持下,多年來,我們牢固堅持不占用耕地、不增加黃河取水量、不突破環境總量的“三不”原則,以耕地保護為出發點,大規模開展了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深入挖掘土地后備資源潛力,累計整理土地近160萬畝,新增耕地54萬畝,目前,我鎮已按照農業綜合開的建設要求,改造、整治土地1.5萬畝,新增耕地1.3萬畝,新開溝渠210條,新建橋、涵、閘、槽、口260座。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夯實了農業的發展后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全區自2009年起總投資36.61億元、歷時5年、整治規模337.8萬畝的寧夏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再次掀起寧夏耕地資源大開發、大整理的新高潮。據測算,通過土地整理,原有土地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灌溉周期縮短8天,用水量減少1/4,糧食單產增加100公斤,累計增產糧食4.4億公斤,使全區191萬農民受益,項目區群眾普遍增收30%以上。通過土地整理,推行耕地“占補平衡”,在保持耕地增長的同時,近10年累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建設用地50萬畝。實踐證明,推進土地綜合整治,進行建設用地置換,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是新形勢下緩解土地資源供需矛盾、加強耕地保護、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一項創新之舉,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必然選擇,也是一項利工利農、利城利鄉、利國利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寧夏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的發展階段。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建設寧夏沿黃經濟區,培育新的增長極,為我區建設西部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區、統籌城鄉改革發展觀的示范區、生態文明的先行區提供了歷史性重大機遇,客觀上也刺激了新一輪對土地的強烈需求。面對新的態勢,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協調好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之間的關系,整體謀劃,創新思路,統籌推進,全方位推動土地綜合治理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轉變工作思路,創新社會管理。有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單純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向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轉變,有單純依靠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轉變,努力實現“政府得土地、農民得實惠、城鄉得發展”的多贏效應。
實現規劃引領,把土地綜合整治打造成惠及長遠、造福子孫的德政工程。土地綜合整治不是單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內的全域整治,需要在全域規劃、全域設計的基礎上統籌推進。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綜合考慮田、水、路、林、村優化布局和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土地利用、村鎮建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注重保持農村風貌和當地特色,保留傳統的農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經濟元素,建設與城鎮同樣便利而風貌有別的現代農村。重點做好“三個銜接”:與沿黃經濟區總體規劃相銜接,在提供建設用地的同時,對沿黃河兩岸的土地進行整治,打造綜合生態整治景觀;與生態移民總體規劃相銜接,切實做好移民區土地整治,解決移民的生產生活問題;與村鎮建設規劃相銜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發揮土地整治規劃的綜合效益。
做足結合文章,把土地綜合整治打造成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著力加強土地整理,集中連片推進土地平整和農田水利、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進村莊整治,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形成居住相對集中、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著力抓好配套設施,實現布局優化、村莊綠化、環境優美,切實改善人居環境;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要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結合,在整治區全面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對項目區原有建設用地整理復墾后形成的建設用地置換指標,優先保證農民宅基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并為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留足空間,富余部分可以用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調劑到城鎮。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要與承包經營權流轉相結合,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權益的前提下,鼓勵創新各類經營主體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要讓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
優化機制保障,把土地綜合整治打造成運作高效、科學合理的創新工程。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打破傳統的運行管理模式,城鄉項目實施方式,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構建“政府領導、國土搭臺、各方唱戲、群眾參與”的格局。要對耕地整治潛力大的地方,繼續以財政投入為主或市場運作的方式,讓各方資金流向農村參與土地綜合整治。改變城鄉新增耕地管理方式,及時將新增耕地發包經營、確權發證,并適當補貼農民,或減免在一定年限內耕種新開墾耕地承包費等方式,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
強化工程監管,把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打造成公開透明、安全高效的陽光工程。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寧夏的施工期很短,必須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創新監管方式,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完善監管體系,落實責任制。要嚴格質量控制,完善項目法人負責、施工單位保障、監理單位控制、社會輿論監督、高新技術監控相結合的質量保證體系,邀請群眾參與工程監督,確保土地整治工程高質量。要嚴格執行財經紀律,項目資金納入財政專戶,帳戶管理、專款專用,杜絕挪用、擠占、浪費等現象,嚴肅查處違紀違規違法行為,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運行。要組織監察、審計等部門采取聯合巡查、突擊檢查和派駐代表等形式,掌握工程進度,監管工程質量,規范資金管理。
土地綜合整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將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切實把土地綜合整治這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實施好、維護好、發揮好,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