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渤海大學 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中等職業教育一直是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方面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無疑是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挑戰。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執行者,學院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制定適應社會發展的教學計劃,編寫相應的教材,完善課程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適合社會的高技能型人才。
中等職業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都是通過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因此,制定完整可行的教學計劃是中職教育的出發點,也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中職教育教學計劃一定要根據現實條件和發展的要求,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堅持實事求是,充分發揮專業學術骨干的作用,同時調動本專業全體教職員工參與制定的積極性,才能形成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力爭形成專業特色。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關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中職院校制定教學計劃的總體目標,任何教學計劃都是為完成這一目標而制定的,因此,中職院校的教學計劃,既要有總的計劃,也要有分學期的教學計劃,任何一個學期的教學計劃都是總計劃的組成部分,完成總的計劃也是通過完成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實現的。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學期計劃要根據總的計劃來制定,總的計劃也要兼顧到學期計劃,實現兩者的統一。
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有專業能力的中等技術人才,中職畢業生在離開學校的時候應該具備一門專業技術,以便從事這個方面的工作。這就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一門技術,反映到教學計劃上,就是要求教學計劃的系統性,主要包括:課程設置的先后順序、課程內容的課時分配以及理論實踐課程的比例等。學生只有通過系統的專業技術的培養,才能夠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來工作。
制定教學計劃不但要考慮教育部對專業的規定和要求,也要結合自身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來的計劃既不要太高,難以實現,也不能太低,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養。學院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自身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要考慮到學院的硬件設施,還要考慮到專業的師資力量。可操作性的教學計劃能夠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接受最合適的教育,能力也得到最大化的鍛煉。
學院的教學計劃不是一塵不變的,它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教學計劃應該按照專業的發展而變化,目的是讓學生接受到最新的知識和能力,以便畢業后直接進入崗位工作。教學計劃的前瞻性主要包括專業知識的更新和實踐內容的更新。專業知識的更新要求任課教師關注本專業的最新動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實踐內容的更新主要是實踐技能的更新和實訓設備的更換,保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設備更新相適應。
總之,中職院校應根據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計劃,為學生的培養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然而,現階段的中職教育所采用的教材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性,而淡化實踐能力培養的環節,許多中職院校采取2+1式的培養模式,即兩年的理論學習加一年的實習,這樣的培養模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所以,開發實踐課程教材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決定意義。
中職教育旨在培養有專業技術的人才,而非學術性人才,體現在課程上也應該是實踐課程多于理論課程。中職教材應該以勞動部職業技能鑒定規范中對某一專業鑒定的內容為依據,對相應的內容進行精簡、修改、補充、組合,對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根據鑒定規范的要求為依據,增加實踐內容的比重,學生應在實踐的過程中穿插學習理論,理論的教學和學習必須以實踐環節為依托,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達到提高。
根據教育部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中職畢業生應該具備一種職業技術能力,也就是說,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這個要求意味著每名中職畢業生在畢業后必須達到的能力。這體現在實踐課程教材上就是設定必修的實踐環節,保證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能力考核的主要依據。另外,不同的學生對實踐能力接受程度有所不同,還應該增加一些選修的實踐教學環節,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專業能力需求。
實踐課程教材的內容除了根據專業的要求設定外,還應該兼顧所培養學生職業性的特點。根據畢業生所從事職業的特點,合理安排實踐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某一職業的要求也隨之改變,這也應該及時的體現在教材當中。當今社會要求人才具備綜合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保證專業能力的培養,也要兼顧專業相關能力的養成,這一點要求在設計實踐案例的過程中考慮到非專業性的綜合因素。
總之,中等職業教育實踐課程教材的建設應加入足夠的實習實訓內容,體現教材的應用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既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這也說明了中職院校建構合理的理論實訓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中職院校在建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理論知識的保障,努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高技能型人才。
中職院校在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課程的趣味性往往會導致學生忽視枯燥的理論學習,長期下去會導致教學方式陷入傳統的“師帶徒”式的弊端,這種模式也違背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中職院校應該合理的分配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的課時比例,既要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要給予理論課程相應的學時分配,保證了學生在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具備了較高的系統理論知識。
現階段,很多中職院校采取2+1式的培養模式,即2年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1年的時間在實訓基地進行實際訓練,這樣往往產生理論實踐脫節現象。因此,中職院校應力爭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將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融為一體,每節課實現理論實踐雙目標,把實踐課程穿插到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動手實踐,既鞏固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國內的一些學者提出了所謂實踐能力培養的“高原現象”,即學生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繼續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兼顧到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水平,適時的為學生補充需要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度過“高原期”,學生在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專業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總之,中職院校應該建立合理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既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要忽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在理論學習中注重實踐能力的對照,在實踐培養中注重理論知識的指導,學生的能力才會得到不斷的提高,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實踐技能型人才。
[1]李冬.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幾點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6,8(2):25-26.
[2]吳波虹.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策略[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4):110-112.
[3]肖霞.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措施[J].遼寧高職學報,2005,7(6):17-19.